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_教学论文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1-23

一、提出历史情境教学的缘由?

两年前,我在高一学生中开展了一项“谈谈你对中学历史传统教学的看法”的调查问卷,共调查学生205人,收回有效问卷205份。调查结果表明,当时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偏弊,主要有:①中学历史传统教学划划、抄抄、读读、背背,完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②历史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以及抱无所谓态度;③历史传统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过程乏味、内容枯燥、课堂死气沉沉;④历史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

分析调查结果不难发现:①以“应试”为目的的历史教学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普遍认为历史不像语、数、外等学科重要,学生为考而学,把学习的目的归终于仅仅为了应试。因此,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无法释放,更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②由于教师观念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在历史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因此急需把教师的观念转变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进行教育的创新;③在中学历史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注意个性、智能优劣,实行“一刀切”,只顾“满堂灌”,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因此,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愉悦的情境活动中,发学生的个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召集部分同学座谈,吸收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建议。同学们普遍要求历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最好能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一致认为利用电影《甲午风云》片断阐述鸦片战争的教学课,至今记忆犹新。因此,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改变课堂上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和死气沉沉的局面,把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从禁锢的教室里解脱出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的能力。?

我们学习当代教学理论,搜集、研究历史教学改革经验,进行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改革方案,开展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6—17岁左右,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符合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未来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因此,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因此,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的特点:1.形象性。历史知识由于时空关系,时代久远无法感受当时的历史场境,而情境教学缩短了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2.情趣性。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动情的境界。3.参与性。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使同学们感到历史情境就在眼前,我即在历史情境中。4.寓理性。情境教学创设的鲜明的形象,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远的意境,达到寓史于境,寓理于情,情境交融,情通理达,领悟以史为镜、以史为鉴。?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界定?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 历史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左右半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一般地说,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就是顺应培养21世纪的人才要求,探索和实践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品质、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价值的历史知识包括学习研究历史方法,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从而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可分为表象-概念-“表象”。表象又可分为表象感知、表象思维、表象记忆,有了表象人才能再现过去认识的成果,才能将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加以比较联系,才能进行思维。表象的建立与认知过程中情境密切相关,如果在一种生动强烈的情境进行强化刺激,那么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建立的表象往往感知强烈深刻,思维流畅活跃,形成的概念系统又深刻,记忆持久清晰,为形成新概念打下基础。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有利于学生人脑左右半球综合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认知历史过程中知识的催动、迁移,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上升到更高层次;有利于学生由历史知识情境激发情感,促使学生内化为理性认识上升为观念。?

从教育学角度来分析,历史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在观念上实现了四个转化:第一,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第二,从强调学习的结果(知识的掌握)到强调学习过程,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第三,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重在“学”上;第四,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观念的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历史情境教学的核心。

三、情境教学的实践?

我们的历史情境教学研究和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92年开始,对部分教材采取零星的情境教学实践;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尝试性历史情境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第三阶段,认真总结尝试性情境教学实践,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历史情境教育策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进行验证性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表明,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策略有这样几种:?

(一)创设物具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如兵马俑,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历史知识本身就包括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历史物品历史环境状况以及事件进程等。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就要求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这些事物的比较精确、完备、稳固的表象。因此,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其情境去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例如:我在执教文化大革命的课题时,教材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定义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具大灾难的动乱。学生对伟人毛泽东如何评价产生困惑。于是我通过创设物具情境来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拓宽同学们的思维,向学生们展示了几十枚不同类型的毛泽东纪念章,同学们看到这些形式多样、质地多种、色彩纷呈的纪念章时,引起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我选择一组以中国革命胜地为背景反映毛泽东在革命各阶段斗争伟绩的纪念章作重点讲述,如背景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浙江嘉兴南湖;象征着具有中国革命新起点的井冈山;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反映党在历史上一段生死攸关的转折经历的遵义会议会址;还有革命圣地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北京天安门等。?

通过创设毛泽东纪念章这一物具情境,使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革命战争年代,此时同学们思维快速转动起来,其中有一位同学阐述了自己独到见解,说到:这些纪念章联起来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在这部中国革命史中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尽管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不能掩盖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丰功伟绩。这种物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历史更形象、更深刻。同时我激励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根据需要,自已尝试创设物具情境,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培养创新能力。有一天,一位同学把一块奉城镇古城城砖拿到学校里来,于是在同学们中间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同学说这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没有什么稀奇,有的同学说这是文物,有收藏价值。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对同学们在学习上的这种创新精神进行鼓励,然后引导同学们搞清楚什么叫文物?根据汉语词典解释:文物就是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最后大家意见渐趋统一,这块产出清末的城砖,在文化发展史上没有多大的收藏价值,因此暂时还不鉴定为文物。事后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观点:我们保护文物应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开始,保护好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这之后,在学生中出现了一股收藏古钱币,纪念章、邮票等热潮,而且在收藏中学会了鉴定、收藏文物。?

(二)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 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幻灯、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

例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由于学生缺乏战争的感性经验,教师光讲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上课时播放了电影《伦敦上空的鹰》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让学生新自感受,如身临其景,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仓促,撤退对英法的重要性,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影视情景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电影、电视的录像带或光盘,为再一次创设影视教学情境提供资料。有一位同学收集到了一套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的光盘,他提出了资源共享的观点,提供给其他同学观看。还有几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独创性编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分布动态的计算机软件,影视教学为同学们不断创新提供了机会,在创设情境中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三)模拟角色情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

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模拟角色情境的心理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例如,在执教第一次国共合作课题,我指导学生创设模拟角色情境,再现“四·一二”反革命叛变。同学们为了熟悉情境,主动查阅资料,研究史料,然后设计角色,编写“剧本”同学们为了能够担当角色,纷纷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学史的积极性特别高,担当角色的同学揣摩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情感,仿佛自己就是角色,角色就是自己,如扮演蒋介石的这位同学,不惜自己掏钱赶往市区购买了一副“光头”的头套,就是要把蒋介石的特征“蒋光头”表现出来。当这位同学扮演的蒋介石向国民党下达“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命令时,学生们锁眉、握拳、悲愤、感慨,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员的愤怒。?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特定情境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次创新到又一次创新最终达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垂炼,心灵得到了振撼,潜能得到了释放。?

(四)创设现场情境。

传统的教学总是从书本到书本, 讲起课来难免会显得抽象而呆板,不能使学生耳闻目睹。创设现场情境,可使学生如有所见,如有所感。我们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尽管这些遗址、遗迹、遗物因年代久远遭到破坏而残缺不全,但毕竟留下那个时代的特征,为我们认知和理解前人的实践活动提供感性材料。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的情、风、物,尽量与教材相结合,努力创设现场情境教学。例如:我在执教抗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暴行时,带学生来到当年的日军驻奉贤县司令部旧址(现为奉城卫生院)实地上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可爱的奉贤,在奉贤犯下了滔天罪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日军暴行的罪证,在日军拷打中国人民的牢房旧址前,同学们个个都义愤填鹰,痛恨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于是我适时地布置了寻找当年的见证人的任务,用活的见证人的事实再一次撞击同学们的心灵。第二天,有一位同学提供了他家邻居徐老爷爷因路过日军司令部没有行礼而遭毒打线索。据《奉城镇志》记载:1938年,日军在西街戴家院内(今卫生院址)设立日军守备司令部,鬼子强迫路过司令部的群众脱帽行礼,稍一怠慢就要顶石头、托城砖、甚至遭到毒打和枪杀。看来这位同学提供的线索是真实,于是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现场教学,请这位日军暴行的活见证人现场讲课,当叙述到由于走过日军司令部门口没有向站岗的哨兵低头哈腰而遭毒打,并用刺刀刺伤了这位老爷爷时,同学们都捏紧拳头、怒目而视想急切发泄,心中感到不吐不快。于是我提出了一道“日军侵华的思索”的思考题,进行思考讨论。同学们发言积极,观点独特,思维活跃。如有一位同学提出,我们要牢记这一段历史,不能让历史重演。另一位同学观点很有创新,提出了国民素质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毫无反抗精神,甚至甘当汉奸。国民麻木不仁,我们应该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接着他又联系当今社会,对那些崇洋媚外的国人进行了猛烈抨击,国民的素质必须要提高。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当今日本社会出现一股否认侵略的思潮,篡改日本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不肯承认战争罪行等。同学们的观点独特,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

(五)创设问题情境。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执教鸦片战争时,创设问题情境层层启发推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课之前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

然后我设计了几道问题,在上课时层层提问(1)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2)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3)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4)用以史为鉴的观点淡淡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到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教师鼓励同学们尽量地去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创新的观点。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引起深思的观点:毒品,这个曾经使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魔鬼,在当今死灰复燃之后,正疯狂地蹂躏着青少年的健康,严重地扭曲着他们的心灵。我们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学生该怎么办?不但要珍惜健康和生命,远离毒品,而且要积极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警惕毒品。我们要以史为镜,吸取鸦片战争的沉重教训,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情境教学的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史兴趣。如我在上课中运用毛泽东纪念章教学后,学生中出现了一股收集文物的小高潮,有的同学收集古钱币,还有的同学收集其它领袖的纪念章和邮票,还有的同学珍藏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的录像带。他们不仅仅停留在收集,而且还对收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创新。历史课真正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情景教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情景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感悟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明确这种主体地位的学习责任感。如在实施模拟角色情景教学法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表演,结果,同学们认真地查阅资料,精心准备,出色地完成了模拟角色的表演。一节课都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他们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只起到课前指导、课中点拔,课后总结评介的指导作用。?

3.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多种能力得以提高。如在《南京大屠杀》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模拟表演再次大屠杀的场境。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史料,整理归纳,合理阐发,然后塑造角色表演。通过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兴表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可匹比的。?

4.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得以开发。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学生自我组织和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多向交流关系,通过创造活动,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同时迫使学生不断去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去获得创新成果。二年多来,在探索历史情境教学中,我总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励学生勇于接触未知领域,不断创新。?

五、历史情境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目标。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制定情境教学的计划, 按照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明确需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哪个环节的问题,如:是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还是帮助学生从大量的史料中总结出规律性、辨证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点等。总之,要明确通过情境教学,在学生认识上和行为上将产生何种预期的变化。?

2.不为情境而情境。在历史情境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比较具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般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分心。但中高年级学生形成抽象概念需要一定数量的史料。因此,多考虑一些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题材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 在教育情境里,我们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克服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充分发挥调度每一个同学的优势,在创设情境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4.总结和反馈。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 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我在实施情境教学结束的小结中,布置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或学生参与创设新情境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 李吉林 教育研究 1997年第3.4期

2.《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已任》人民教育评论员《人民教育》1998年第9期?

3.《教师基本功全书》冯克诚 田晓娜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版4月第一版

4.《教育心理学》 潘 菽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版2月第1版?

5.《简明心理学词典》杨 清 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5版?

6.《教育与创新 宋旭辉 上海教育 1999年第1期?

7.《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黄小波 《历史教学问题》 1998年6月

8.《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刘晓平 《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左秀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许伟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丹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晓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胡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畅

中考历史周年热点探析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世杰

与“在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论文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