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建议_新课程标准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建议

查字典历史网 2013-01-15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闫 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内容纲目:
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建议
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闫:陈旭麓先生曾说:“近代史恰是现实的近亲,现实中的许多事物还有他的影子或残迹,由今及史,探源追流,是了解事物真相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近代史不同于秦汉以来的任何一个历史朝代,他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态,即由独立的封建的中国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有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名称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实践中考察和研究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状况而提出来的,并在30年代初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怎样准确理解他的含义呢?
徐:“半殖民地”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即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其进程从鸦片战争开始形成,到《辛丑条约》签订完全形成,到新中国成立结束。贯穿中国近代社会始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准确而又全面的概括。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中国近代的“国情”所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这一基本“国情”,并且往往具有决定性,如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等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闫:我想在这个专题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分析解读这一时期的重要的历史关节点和《课标》能力层次要求比较高的关键历史事件。第一个就是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徐:首先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这要从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和世界两个维度来看,中国明清两朝沿着封建社会的轨道缓慢地发展着;而在鸦片战争前200年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资产阶级革命,一是工业革命,这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到1840年,它的殖民地已有20多个,遍布在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等特别注意的是此时英国已经侵入到亚洲的新加坡、缅甸和印度等。从这个趋势看,入侵中国是历史的必然。鸦片问题只是个导火索,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拐点。鸦片战争的背景是我们教学中必须要关注的。
在西方的强力冲击之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西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丧失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本质的变化。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了。
从结果而言,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其实是落后的封建制度败给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西方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双重性——破坏性与建设性。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面临的挑战,就是需要同时回答如何对待“侵略的西方”和如何对待“先进的西方”这两个问题的双重挑战。对此,主要出现了两种回应:
(1)顽固守旧势力,不愿正视“西方”坚船利炮的先进及其背后的制度优势,对于失败又缺乏深入的反思。
(2)以林、魏和洋务派为代表的少数地主阶级群体,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明进步的爱国者。他们既主张抵抗,又积极自觉学习西方。主要表现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和洋务运动的实践两个方面。
闫: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各种报刊、杂志、网站都有相关研究的学者的论述。整体来看,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更加细化,史料更加丰富,视角也更加多元。但从学者们的论述中也不难看出对辛亥革命的苛求。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呢?
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为寻找救亡图存之路,曾进行了各种探索。但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到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最后都归于失败。毋庸置疑,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他结束了帝制开创了共和,亚洲乃至东方,中国是第一个共和国,是首屈一指的。
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处理近代史上的一些敏感问题。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是被作为中国近代三次革命浪潮之一,构架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随着史观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史料的挖掘和出现,以及更多的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在史学界的看法也与从前大不相同。我们教学中怎样去处理相关的内容呢?
徐:是的,目前的史料满天飞,学者们也是各抒己见,实际上,可以说我们目前的评价更加趋于理性。对整个中国近代史来说,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对于各种史料和学术观点的选取,我们历史老师一定要严加甄别,不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猎奇一些与历史课标中强调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相违背的史料和观点。《课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要求: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都是最低层次的识记要求。所以我们教学中不需要太多关注他们的负面作用,从中国近代史的抗争主线来思考和处理它就可以。
闫:中国现代史《课标》共16个学习要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对每个学习要点都做详细的解读,那么,我们选择一些重点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对于“一化三改”这个学习要点,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徐:首先,这里面有一个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实际已经开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得出的认识,而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反思历史才得出的一个结论,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易,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这个点要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性质变化所起的巨大作用。通过“三大改造”的一系列史实,明白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新中国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要让学生明白: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才最终在我国建立起来,而这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闫:关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这一主题的学习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曲折”和“发展”,怎样体现呢?
徐:这一主题,是正确和错误的交织。一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没有遵循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等原因出现了失误,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当时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使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艰辛,而又从当时先进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中受到教育,得到思想境界的升华。
具体到“大跃进”,应该说它的发动既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也与领导人的急于求成有关。“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建设规律,得不偿失。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注意与“三大改造”中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联系起来讲,避免与前面历史事实相脱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多是集体所有制,但人民公社大搞“一大二公”,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及早实现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触犯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后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调整。
闫:也就是说,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为的加以强行改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那么怎样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呢?
徐: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是事与愿违的典型,造成了严重经济困难,农村人口死亡率增高;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教学中我们要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教训,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生产关系的变动也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水平,而不能一味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等等。
徐:对于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从王进喜是工人的代表、雷锋是人民解放军的代表、邓稼先是知识分子的代表、焦裕禄是党员干部的代表来分析,说明中国社会每个阶层都出现了在各自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创造出了不平凡业绩的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他们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给中国社会以深刻影响,也塑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
闫: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学习要点。《课标》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徐老师,您认为教学中要注意的主要有哪些方面?
徐:这一主题教学,首先教师要明确“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已为实践所证明,它拉大了我国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主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三,必须坚持集体领导。
第四,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闫:是的,通过吸取文革教训,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珍惜并维护今天国家安定团结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好局面的意识。另外,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文革是一个必须否定的事件,文革时期,出了文革行为,但还有很多积极的事件,比如在外交上跟美国打破坚冰以及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等。应该说,这是一段正确与错误、成功与挫折交织的历史。
闫:如何做到公正对待这段历史?
徐:既要讲成绩,也要直面错误、反思问题。
《课标》修订后增加的内容,我们在前半部分已经和大家探讨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建议
闫:以上,我们对中国近现代的重点难点问题做了简要的解析,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讨第二个问题,有关这部分历史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教学建议《课标》(修订版)总共有23个,如观看影视资料片、学唱歌曲;访问收集口述史料,学会查找有关资料;开展社会调查,集中研究某一问题;联系社会实际,表达自己观点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徐老师能否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徐:这些教学活动建议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落实课程内容而设计的,着重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内容,并在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的感悟和认识,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中国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
徐:《标准》在内容选择上有一个特点,增加了较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史所包括的43个学习要点中,课程标准提到的重要历史人物有24位,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关注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活动,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用历史人物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教学中关注人物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对话历史人物、演绎历史人物、探究历史人物等方式。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要让一个个血肉丰满历史人物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在人物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将其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把历史人物都要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学生才可能设置处地的与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情境,体会出他们人生选择中包含的伟大与智慧。
闫: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脸谱化、妖魔化历史人物的问题和现象都比较严重。如何评价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是老师们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怎么样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您有什么建议吗?
徐:我最近看到这样一个关于人物教学的探究案例。
【课标要求】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探究案例】:洪秀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课前教师开列一些书目,如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纲》、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潘旭澜《太平杂说》和《太平天国革命性质问题讨论集》,要求学生从中选读与洪秀全相关的章节,作为研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回答四个问题。)
1.在不同的史家眼中,洪秀全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其所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他的依据是什么?
3.他为什么这样描述洪秀全?
4.你发现还有什么观点?为什么历史观点会因人而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徐: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尽量不要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概念和印象,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我们尽可能给学生相对充裕的史料,学生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判断,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得出结论才是好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跳出当时的评价标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标准审视历史人物,探究他们和时代的关系,科学地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并做到不用现在人的观点苛求古人。
闫:在我们目前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初中生年龄小、学习能力不足、社会阅历少,普遍地多形象思维能力、少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认知历史知识的困难。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呢?
徐:我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让细节和史料为历史说话。
我们初中的历史教学要多一些真实、具体的历史细节,少抽象的历史概念、定义和结论。历史教学的魅力在于历史的细节,细节往往是历史不经意的流落,是没有刻意装扮的历史,那种真实的力量和现场感最容易打动人。特别是娓娓道来的有故事情景的历史细节可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宽容历史、善待历史、质疑历史、尊重历史、对话历史)。
请大家一起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数字化的细节:长征的伟大
长征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
长征路线:长征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千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长征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红军只休整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战斗:红军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长征损伤: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人踏上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8000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国仅为3.3万人;红二方面军2.1万人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仅剩1.1万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徐:缺乏细节的教学往往会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了单纯的理论说教,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些干瘪的历史概念,冰凉的历史线索、枯燥的历史名词。但细节的选择要围绕教学主题,如果细节和故事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没有意义了,还白白占用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所以,讲细节应该把握这样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围绕教学主题,二是要生动。因为毕竟是历史教学,不是哗众取宠的故事会,要把握尺度。
闫:非常同意徐老师的观点。历史需要细节,细节需要围绕主题,细节要用史料来体现。在《课标》(修订版)中,有一条关于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是:“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多种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尝试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的解释,作出正确的评判”“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是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之一。
徐:用史实说话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目前,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史料的价值不仅在于佐证教材的观点,丰满教学内容,更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由于时空遥远、立场的差异史料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老师帮助学生从史料中甄别选择,追根溯源,走进历史现场,最终引发学生思考。史料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
闫:那么,教学中史料的选择有哪些原则呢?
徐:史料的选择要注意:服务主题、引用准确、使用有度、分析到位、引发思考。其中围绕史料进行思想分析是最重要的。选材要有针对性,选取的史料能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和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作为素材。我们的史料教学,应该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比如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民国偶像的转变)
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材料二: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孙文

473

陈独秀

173

蔡元培

153

段祺瑞

45

胡适

45

梁启超

29

吴佩孚

27

李大钊

25

章太炎

10

冯玉祥

7

袁世凯

5

康有为

3

孔子

1

庄周

1

诸葛亮

1

汉武帝

1


闫:这两则材料简单易懂,贴近学生的认知,又引起学生的思想冲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民意调查差异的原因,揭示出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
徐:我的第三个建议就是通过社会调查和历史访谈拉近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比如说,中国现代史,他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内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必须从衣、食、住、行、用几个方面入手,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历史现象,并对其进行纵向的或横向的联系、比较。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现象。学生能收集到的票证一定种类繁多,除了粮票、油票、布票以外,可能还会有肉类、豆制品、煤、火柴、盐、酱油、香烟、酒类等各种票证以及工业券等等,票证的年份可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初都有。这些票证的种类、年份和购物的限量等都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联系和比较,从中了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等。通过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事实。
闫:是的,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之重要一环,是开展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由于中国现代史离现实最近这一特点,收集整理学生身边的历史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徐:历史访谈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接近生活,易于操作,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但是老师需要对访谈进行适当恰当的指导。
访问长辈,可以采取开小型座谈会或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这项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好访谈对象,同时,还要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在座谈或访谈时,应当按访谈对象的原话忠实记录,有条件的可以既做笔记又做录音或录像。座谈或访谈结束后,要对记录稿进行整理,如果是几位同学都有记录,应互相核对,力求记录准确无遗漏。如果有录音,记录稿应与录音核对。整理经社会调查得来的口述史料,还需要参考其他资料,对于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做出解释或写上注释,加以说明。
闫:教学中,尤其是面对初中的学生,由于他们特殊的年龄段,对一些比较难理解又不得不讲的概念,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呢?
徐:这就是我要提出的第四个建议:运用案例和情景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内涵。
通过设置情境和案例来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说,现代史部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材料,说明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以某一个企业的发展为例,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在经济活动中尊重市场法则和规律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一点,就是案例和情景从历史中来,还要回到历史中去,也就是要有历史意识。
【案例】



闫:这个案例通过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表现出来,首先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漫画中的对话和材料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联系时代的背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就产生了直观的印象和线索。
闫: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核心还是教师对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把握要准确到位,否则方法越有效结果可能越有害。因此我们大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和积淀、思考与实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2019年江门市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改革暨中考研讨会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杜金鹏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张居正改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哈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张文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刁玉玲

高晓艳《中考历史文字型材料题答题技巧》微课——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九中大同校区2019.5.27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关丽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谭淑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发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畅

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建议”相关文章

热门新课程标准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