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_学习指导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8-18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以下是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西汉时期得到巩固。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更为全面地介绍了西汉兴衰史的发展过程。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教材有关基本理论的阐释和对史料的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关于楚汉战争,应注意讲清以下问题:(1)楚汉之争的背景及概念。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亡。秦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谁来执掌国家政权,成为亡秦主力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自然要求践约称王。项羽虽不是先入关者,但是在歼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战争中,实际上发挥着主要作用。他以定天下者自居,认为楚怀王是项梁所立,没有战功,无权主约。不久,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2)楚汉之争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战争性质是否相同?然后指出:二者性质不同。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为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逐渐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楚汉之争不再具有农民起义的性质。(3)刘邦取胜的原因和楚汉之争的影响。教材中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通过对刘邦和项羽的比较,由学生概括得出刘邦取胜的三点原因:①收揽民心;②善于用人,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辅佐;③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影响:①消极方面,给人民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灾难;②积极方面,打败以项羽为首的六国旧贵族势力,消灭了封建割据因素,为汉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2.关于西汉建立,首先应明确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汉,史称西汉;强调都城定在长安,长安为六大古都之一。《西汉疆域》图应指导学生识读。

三、汉初休养生息

1.关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然后得出结论:(1)客观原因。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2)主观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不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都要求恢复社会经济,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最后教师应指出,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巩固封建统治。

2.主要内容:汉高祖在铲除异姓王,稳定边疆的同时,采取了宽舒的统治政策。重点提出重农抑商的五条措施,即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1)罢兵归农,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士卒转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经济。(2)复故爵田,既扶植和保护了一批地主经济,又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3)释免奴婢,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口,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途径之一。(4)抑商政策,目的是防止农业劳动力流散,保护小农经济,用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5)减轻田租,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只是减轻田租,而未涉及其他。与秦相比,汉朝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3.休养生息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1)有利于建立新的统治秩序;(2)使农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3)增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实力。

四、文景之治

1.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2.汉文帝在位时期,是西汉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此时,汉代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依然十分复杂。社会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虽有所好转,但尚未从根本上好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汉初曾一度缓和,此时又趋于表面化;而且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旧问题未解决,新矛盾又出现;文帝的谋臣贾谊作《过秦论》,提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主张以安民为立国之本,被文帝采纳;因此,许多安定社会的措施得以出台,包括:(1)重视农业,多次减免田租;(2)鼓励生产;(3)改革法律;(4)提倡节俭。

3.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我国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即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重点指出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教师也要分析其负面影响:减免田租,地主获利最大;活跃市场,工商地主地位提高。归根结底,获利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助长了兼并势力的扩展,为西汉中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讲授本目内容时,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盛世的概念。许多学生对于治世盛世的概念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的盛世,朝廷的作用只是限制统治阶级不要剥削过重,使多数自耕农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

五、关于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应视作本节重点进行教学。主要讲清下列内容:第一,何为大一统。汉武帝实行大一统措施的背景。(1)经济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武帝初年社会状况的史料,回忆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残破景象,形成前后鲜明对比。说明武帝即位时,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让学生认识汉初所奉行的政策,虽然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也为诸侯王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汉朝的社会矛盾再次加剧。加强集权,成为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二,汉武帝为实现封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教材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资料,给予说明,但不可过多。(1)政治:①改革官制。主要措施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大量选拔人才,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的有用之才,扩大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专制统治;③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④抑制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批农民因此破产。汉武帝此举有利于维护小农的经济地位,稳定劳动力的数量。既可保证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又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军事:汉武帝的军事改革,使皇权与军权合一,皇帝成为各军队最高也是唯一的统帅。出兵匈奴,进兵南越。(3)经济:统一货币为五铢钱,有利于经济发展(看教材插图,让学生回忆秦始皇时的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盐铁官营、征收工商业者税收,增加了汉政府的财政收入。(4)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一种为巩固君主专制的思想理论由此出现。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在武帝时期代替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此外,武帝还尚法,尊儒尚法是汉武帝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在教育上,创建太学和郡国学,确立封建官学制度。

六、西汉灭亡

关于西汉衰亡,应讲明原因及标志,并顺带简略介绍王莽改制的情况。

七、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教师通过提问西汉死亡的原因,说明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东汉政权就是建立在社会生产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背景下。

2.光武中兴:这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光武帝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体措施。二是中兴局面的出现。

教师可将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对比,说明这是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两者存在相同点:主要都是通过解决劳动力问题,并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不同点是:光武帝的措施中增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内容,避免西汉初年中央集权相对较弱的弊端,从而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在经济上,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在解决劳动力的同时部分抑制了豪强地主强迫贫民为奴的问题。奴婢问题是导致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之一,王莽试图解决而未果。光武帝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这种情况和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样,形成封建社会前期的盛世。

八、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豪强地主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到西汉后期有了较大发展,东汉时期势力迅速膨胀。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其母舅樊宏在南阳广占田庄,绿林、赤眉起义时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刘秀的功臣大将多为豪强地主,帮助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累世公卿集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就构成了豪强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权的特点。东汉初光武帝加强皇权,对豪强地主尚有一定约束力。汉元帝后,朝廷逐渐对豪强失去控制能力。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权的结果。经济上,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徒附农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装,设置坞堡壁垒,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这是黄巾起义后出现群雄割据局面的缘由。

因此,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主要社会现象:外戚与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其源盖出于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讲清这一点,东汉统治的特点就迎刃而解。

九、外戚宦官专权一目,包括两部分内容:

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现。教师可结合小字内容,扼要说明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但重点应分析这种现象的实质。外戚是豪强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都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黑暗势力。光武帝和明帝时,由于皇权的强大,外戚与宦官的势力还有所约束。章帝以后,这两大势力交替专权,政治愈来愈黑暗。其恶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都疯狂掠夺财富,欺压百姓,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二是下层豪强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发展各自的实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各地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

2.东汉统治集团内部鲠直派官吏对宦官专权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这种斗争具有进步性。宦官制造党锢之祸,对党人严酷镇压,这是封建统治者钳制舆论、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

十、东汉的名存实亡

1.东汉后期统治的腐朽:在前两目分析了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加强的基础上,应强调豪强地主霸占大片土地,拥有大规模田庄,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加之皇帝、权贵、宦官直接疯狂剥削压迫,搜刮无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是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2.黄巾起义的特点: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这一特点的表现:①利用宗教形式。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传教和行医进行号召,组织群众反抗。②口号鲜明。明确了斗争目标和起义时间,统一了行动计划。③组织严密。这一特点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首创。

3.起义的历史作用:直接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秩序,瓦解了东汉政权。

4.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5.在分析东汉末年分裂混战的内容时,可指出其中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趋势。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恢复农业生产,使其势力不断壮大。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对结束群雄割据而过渡到三国鼎立起了推动作用。在结束本课时,可点拨一下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关系,为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这一主题的展开留下伏笔。

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中考历史如何拿高分?这里讲的全是重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韩素荣

高晓艳《中考历史文字型材料题答题技巧》微课——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九中大同校区2019.5.27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关丽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翠萍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左秀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钟永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小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熬明

与“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的统治知识点”相关文章

热门学习指导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