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学设计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高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8-18

【摘要】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历史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纲课标解读】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掌握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的原因、表现;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活动和影响。探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民主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知识概括梳理】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官僚资本。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逐步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表现:

3、影响:

三、洋务运动(官僚资本产生)

1、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本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代表人物(1)中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历程:(1)前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失败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失败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评价

(1)积极作用:引进了_____________培养了____________在客观上既刺激了_____________,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_____________。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

2、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代表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难点突破】

1、综合认识自然经济

2、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

【考点强化训练】

1、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求富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发展资本主义 D.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了: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②生态环境被破坏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客观作用不包括

A.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刺激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

C.瓦解了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

D.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②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③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④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5、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的直接动因是创办军事工业所遇到的困难,其困难主要有①资金②运输③燃料④矿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实质上是

A.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 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C.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D.近代化的一部分

7、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它们同自然经济的关系是

A.互相依赖 B.不同程度瓦解自然经济

C.既相互依赖又互相瓦解 D.继承发展

8、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外商企业和洋务派办厂的刺激

B.由鸦战前资本主义萌芽直接发展而来

C.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起来的

D.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二、非选择题

9、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强兵结局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

材料二 (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变革举措?

(2)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

(3)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高考真题再现】

1、(2005广东卷,历史,7)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企业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2、(2006广东卷,历史,8)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3、(2008江苏卷,历史,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4、(2008江苏卷,历史,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5、(2008海南卷,历史,1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6、(2008广东卷,历史,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7、(2009年北京卷)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8、(2009年安徽卷)(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参考答案

【重点难点突破】

1.关于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它是一种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经济,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所从事的产品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如封建制庄园或家长制农民家庭)的生活消费需要,而不是通过交换满足社会上他人需要的经济活动形式。自然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掠夺农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第二、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第三、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第四、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3)自然经济解体经过和主要表现:

经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那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因素,并且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发生。但是,那时候自然经济的解体,还只是局部的解体,不成其为重大的经济现象,也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当时,还是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中国自然经济的大规模迅速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甲午战争以前,自然经济已经初步解体。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又进一步解体,解体的范围扩大,解体的速度加快,解体的程度提高。

主要表现:一方面,传统的手工业,其中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 即织与耕的分离。男耕女织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显著瓦解。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经济化。如课文所述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商品化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4)自然经济解体的评价: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它准备了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充足的货币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军事工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属于封建性质的近代企业。

(2)民用工业: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是以利润、市场、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其次,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三,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洋务运动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给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派及其委派的官僚操纵,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D.【解析】从题目中的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以看出洋务派引进西方的技术,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反叛力量和对抗外国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D。【解析】根据题中五口通商后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题中现象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列强已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清政府不能再维持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③错误,故D项符合题意。

3、D 4、B 5、A 6、B 7、B 8、B

二、非选择题

9、〖解析〗材料解析题的要义就是解析材料,或者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所学知识,如第(1)问,或者概括材料反映的相关信息,如第(2)问,或者阐释材料所反映的新问题、新现象,如第(3)问。回答第(1)问时,前半部分要从材料中归纳要点,后半部分要从所学知识中筛选出符合前一问精神的历史史实;回答第(2)问时,要分析材料的层次,从中概括出赞同的、指责的、对日本有所防备的等各种意思;回答第(3)问时,要用足用好题目结合材料和相关历史背景的提示,分别从材料、所学知识中寻找导致中日两国的历史变革一胜一败的历史因素。

〖答案〗(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变革举措: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和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2)认识: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反对日本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对日本威胁、侵略中国担忧。

(3)主要原因:国际环境不同: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国际环境不利。造成洋务运动举步维艰;客观上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同:清王朝中顽固势力强大,反对变革。而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立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两国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有限变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实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全方位变革。

【高考真题再现】

1. 〖解析〗 本题考查对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B、C两项是军事工业,D项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答案〗A

2.〖解析〗本题的解题技巧在于分析选项的关系,即选项中出现了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只有官办的军事工业,即B项符合江南制造局的性质。〖答案〗B

3、〖解析〗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答案〗D

4、〖解析〗 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答案〗C

5、〖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是指19世纪30年代。只有B符合当时的西方希望打破中国的自然经济的状态、实现商品倾销的要求。其余几个选项是19世纪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答案〗B

6、〖解析〗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它的逐步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答案〗C

7、【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化学、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同文馆以传授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经书。A项所述符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项内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是同文馆的目的。故正确选项为C。【答案】C

【考点定位】考查洋务运动知识

8、【答案】(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产生不同结果的比较,既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1)中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分析两国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2)问要主要从向西方学习的范围、领导者、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比较。考查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较高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查字典历史网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周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左秀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河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广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董晓英

粤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杨滟

粤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邵长波

2019中考历史复习小技巧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熬明

与“高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设计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