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_历史知识点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历史知识点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查字典历史网 2017-07-21

查字典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三次重大改革措施: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方面: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1936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

1.在坚持中央集权的同时,扩大地方权限。

将中央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获得较大的自主权。从1954年到1956年,赫鲁晓夫首先把近15,000个企业由中央交给加盟共和国管理,中央部属企业仅留3/l0。此举便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管理企业的比例,倒转了过来,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奠定了物质基础。

2.以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改组政府机构。

这是赫鲁晓夫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特点,也是这一时期政治改革中很有特色的尝试。

3.改革干部队伍的结构,规定干部任期,限制干部特权。

赫鲁晓夫明确提出,必须淘汰那些只了解马克思主义理沦,不会解决经济问题的干部。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方面把大批受过专门教育的科技人员派往基层,充实和加强第一线领导,另一方面大胆提拔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从而使干部队伍结构有了很大改变。

4.发展社会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赫鲁晓夫时期在政治改革中反对个人迷信的动机不纯,有些方法也欠妥。但是,不可否认,反对个人迷信是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符合苏联人民心愿的,也是扩大社会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赫鲁晓夫在其执政的十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进了改革,其中有些措施不乏体现了当政者的创见和魄力。但是,改革并没有获得特别显著的成效。这里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从总体上把握斯大林时期体制的弊病,对症下药,而是搞应付式的改革,使改革失去始终如一的方向。

斯大林时期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个人专断、过分高度集权,把地方卡得死死的;其主要根源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赫鲁晓夫能比较清楚地看到斯大林体制造成的一些弊病,因而,他在政治改革中较注意扩大各地和基层组织的权力,限制中央某些方面的过分集权。

急速推进,大起大落,造成破立失调,使改革失去平衡,难以驾驭。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改革,主要是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组织制度等具体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十分复杂、十分艰巨的。赫鲁晓夫对此认识不足,在其执政过程中,他借权力,推行改革,很少考虑客观条件与可能。他执政十年,改革十年,年年都有改组或变动。

把民主作为改革的手段,却又在改革中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使改革难以冲破历史惰性的阻力。赫鲁晓夫在政治改革中虽然多次宣布过:“必须大力发展苏维埃民主,消除—切阻碍它全面发展的东西。”但是,在政治改革中,他从未把民主作为改革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而只是把民主作为改革的手段。在他的改革实践中,起初为了获得群众的支持,曾把有些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展开讨论,不过这种讨论多为形式。

偏重改革实践,轻视改革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只注意基本方针政策的变动,忽视具体政策的调整,使改革得不到很好的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庞大复杂的政治体制是在党的基本方针政策指导下,依照旧家宪法、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组织制度、机构设置等具体制度的任何改革,实际上都是对党和国家基本方针政策的某些调整。

尽管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有很多失误,但他的改革与调整还是取得了积极成果。苏联农业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从1950年到1960年期间,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多万,但农业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期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在同一时期,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

农业虽有较大进步,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农业是粗放经营,劳动生产率很低。由于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1962年,谷物产量达到1.402亿吨,但第二年就陡降为1.075亿吨,减少3270万吨。其次,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在初期效果比较明显。1953~1958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8%。而后期出现不少问题,效果明显减弱。1958~1964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赫鲁晓夫继承的斯大林的经济遗产是一副烂摊子,无论是农业经济或者是工业经济。在斯大林时代,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强迫农民实行集体化,农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然而,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仅仅是将下放生产自主权给农民,而没有进行土地所有制改革,更没有对官僚政治机构进行改革。就是下放了的自主权,也没有交到农民手中,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官僚的特权。

赫鲁晓夫的工业经济改革也是举步维艰。他实行广泛的分散制,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是,工人和农民的命运一样,都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权力。厂长是工厂的主人,而工人仍然是被雇佣者。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未能激发起工人们的劳动热情,更不可能改变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赫鲁晓夫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他也曾对官僚主义进行批判,对官僚主义犯罪进行制裁,但这些都是依靠个人权力进行的。他的改革没有给人民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也没有给人民带来政治上的权力。而他的改革却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官僚集团对他的仇恨,人民群众对他的不满,为赫鲁晓夫政治生命的终结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改革成了他失败的罪证。1964年10月,企图以个人力量战胜官僚苏联庞大官僚体制的赫鲁晓夫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高考历史古代史专题精讲班_031

高考历史辅导:高考真题古代史(1)

高考优秀名师课堂:高考历史 第一季 第14集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二)

14 历史规律常识解题:高考历史与现代化模式解题独门秘籍之三

高考历史抗争史1

高考优秀名师课堂:高考历史 第一季 第22集 近代后期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二)(一)

高考历史精华课程_11

高考历史提分技巧—古代史选择题

成人高考历史第12讲

高考优秀名师课堂:高考历史 第一季 第3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三)

与“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相关文章

热门历史知识点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