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_历史知识点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历史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教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教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查字典历史网 2017-06-15

[内容标准]

本课内容标准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但隐含着对汉武帝评价的内容,即军事上的大一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背景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汉朝不同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及原因”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史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以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2.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背景、人物性格,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昭君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

[教学重点]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汉与匈奴的和战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音乐声中出示昭君博物院、昭君墓、昭君故宅、昭君岛等图片,在识别人物的同时感受到人们对昭君的尊敬和纪念。然后提出问题:

昭君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让人们如此的纪念她呢?引入新课。

二、授新

根据标题,明确本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问题一:匈奴的兴起;问题二:汉与匈奴的和战。

问题一:匈奴的兴起

1、回忆所学知识,我们第一次接触匈奴这个民族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它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如何?

◆秦朝时期;匈奴不断进扰,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移民戍边,并修筑长城。

2、那么,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

3、匈奴敢于不断进扰秦朝疆域,说明什么?

◆匈奴的强大

4、那么匈奴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呢?(学生阅读莫顿单于的相关内容,并从他身上谈启示)

5、思考:匈奴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落实情感目标中的“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观点)

问题二: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如何?

(有战有和)

1、阅读“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及“昭君出塞”两个子目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西汉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匈奴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2)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不同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并通过圈划书上的相关重点语句来整理答案)

(学生回答时进行板书)

(1)汉高祖时期采用和亲政策

思考:

①汉初为什么要采用和亲政策?这一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国力衰弱;暂时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让学生回忆汉初的经济状况,并思考这一时期的和亲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和亲是被迫的,是权宜之计,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实力做保障,你就不能占据主动权)

②在这样的和亲状况下,汉朝统治者最为紧迫的任务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发展国力,是自己强大。(联系文景之治及汉武帝的大一统)。

(2)汉武帝时进行反击

思考:

①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反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国力强大。(思考,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②结合地图册插图《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讲述,汉武帝时是如何反击匈奴的?这些反击起到了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看地图的方法,并通过地图分析汉武帝时军事反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漠北战役的胜利使汉武帝完成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3)汉元帝时和亲

思考:

①汉元帝时为什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匈奴的分裂,造成势力衰弱;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请求和亲。

②探究:昭君出塞会遇到哪些问题?她会有怎样的想法?那么,她为什么还要自愿前往?

(结合昭君的故事,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结合材料分析昭君出塞有什么作用?

(从对她自身、对汉朝、对匈奴、对两族交往等角度回答)

材料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④结合“昭君文化节”分析昭君出塞的意义(包括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总结思考:

①汉与匈奴有战有和,哪一个才是主流?(认识到“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②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和”?(和亲、和平、融合,从而促进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在内容标准中涉及不多,仅仅暗含着汉武帝军事上的大一统。但在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本节课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当属昭君,昭君出塞体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其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也是汉朝时期“大一统”的表现之一,所以我把昭君出塞作为重点中的重点,以突出单元主题。

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形成基本的认识,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本节课以与昭君有关的建筑导入,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认识到历史无处不在。重点放在汉与匈奴的关系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识读战争示意图,并进行历史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读图表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也是在课程标准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昭君出塞则是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分析人物性格,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立场上揣摩人物心理,是想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中最鲜活的因素,没有人物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事件的发生,更不可能形成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但是历史人物应该是鲜活的,丰满的,生动的,要想体现其鲜活、生动、丰满,就得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置于其特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分析与考查。本节课设置“昭君出塞途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就是想通过情境创设来达到这一目的。设置“昭君文化节”的探究活动是想让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从而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最后一个环节,对汉与匈奴民族关系的分析,是想突出单元主题,同时认识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之间在互相交往中不断融合,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01》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下《冷战中的对峙》天津佟蕊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经济大危机02》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经济的全球化03》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美国南北战争02》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教版九年级历史-郑州三十九中-李建玉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人类迈入电气时代01》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上《人类迈进“电气时代”》天津刘艳杰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人类的形成》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天津贾静

与“九年级历史教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热门历史知识点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