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我的人才选拔观(第四课 科举制度)_历史知识点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历史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教案:我的人才选拔观(第四课 科举制度)

九年级历史教案:我的人才选拔观(第四课 科举制度)

查字典历史网 2017-05-15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对“选拔人才的好办法”进行探讨,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隋唐的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活动准备:

1、阅读《上下五千年》有关隋唐科举制度的历史内容。

2、预习课文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活动步骤: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置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讨论选拔人才的好办法。

二、通过选拔人才制度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以资借鉴。

三、通过同学们的讨论,结合自己的观点编写《我的人才选拔观》小论文。

活动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置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讨论选拔人才的好办法。

教师:2003年,某市即将公开招聘一批国家公务员为国效力。为了征求民意,选出人才,选好人才,今天我就以我们班级作为对象进行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的问题是:“国家招聘公务员是由相关的领导干部推荐人才好呢?还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人才好?”

首先,我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同学举手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理由。讨论开始。(待同学讨论3—5分钟)

教师:我先来做个统计,赞成“由领导干部推荐人才好”的请举手。(统计15人)赞成“通过考试方式录取人才好”的请举手。(统计35人)

教师:请举手的各方同学说明自己的观点,重点要谈谈你赞成的理由。

学生:我赞成通过考试方式录取人才。因为考试比较公平,只要谁的成绩好,谁就能被录取,并且没有人会觉得不公平。

学生:我不赞成通过考试方式录取人才,我赞成通过领导干部推荐人才的方式。因为考试内容是很片面的,而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一次考试不能说明问题,只有跟人有一段时间的接触了,才能了解他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赞成通过领导干部推荐人才的方式。

(这里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同学充分发言)

教师:我们来个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干部家庭的子女,你会赞成哪种推荐方式?假如你是普通家庭的子女,你又会赞成哪种推荐方式?

学生:假如我是干部家庭的子女,我会赞成让领导推荐我的方式。因为我爸爸、妈妈有权,会找人说情,别人哪有不买面子的?更何况他们也还有求我爸爸、妈妈的时候呢。

学生:我反对。我爸爸、妈妈虽然是干部,但他们是很讲原则的人,肯定不会给我说情的。

学生:假如我是普通家庭的子女,我会赞成考试方式录取人才。因为我的爸爸、妈妈没有外交的能力帮助我,也就不会有人关注我,我就很可能会失去这次被选拔的机会,甚至终身怀才不遇,遗憾终身。而考试的方式相对公平一些,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录用,就有被选拔的机会,因此,我赞成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二、通过选拔人才制度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以资借鉴。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见地,说的太好了,可能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魏晋以来,推荐人才的权力都为高门权贵所垄断,大多数贵族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大官。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官职。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时就采用了一种较公平、合理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这种制度就叫科举制度。

教师:到了唐朝,科举制度有怎样的发展?小组内进行归纳讨论,并完成下面的内容。

(板书)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两科:(进士)、(明经)。

完善科举制度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

唐太宗:增设(进士)科

武则天:(殿试、武举)

唐玄宗:(诗赋)

(括号里的内容由学生上台填写完成。教师可以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作些简单的补充。)

教师:谁能举个例子说明科举制度确实选拔出了人才,这些人为社会的发展确实做出了一番成就的事例呢?(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果同学们知识面有限,教师可以提示、点拨。)

学生:唐代诗人陈子昂也是进士出身,他的《登幽州古台》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我很欣赏。没有科举考试,我们能选拔出他这样的人才,读这么好的诗吗?

学生: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读书非常刻苦,经常读到夜里,人困极了,上眼皮和下眼皮老是打架,他就用冷水洗脸,洗完了又接着读下去,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他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其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说,在天下所有的人忧虑之前就忧虑,在天下所有的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高尚正直的人。他还非常喜欢谈论天下的大事,每次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的许多建议都被皇帝采纳了。他是一个对北宋发展很有影响的人。

教师:还有谁不赞同这种观点的?

学生: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许多人为了当官,头发都白了,还在读书应考,这些人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呢?更可怜的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原来也是读书人,但多次没有考中,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最后将要讨饭了。科举考试只有少数人能录取做官,多数人浪费了青春,科举制度真是坑人害人啊!

学生:科举制度不能检查考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虽然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但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这样的人对社会又有什么用呢?

三、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小论文。

教师:同学们各有观点,辩论得很精彩。看来,考试的方式也好,推荐的方式也好,各有利弊。下面请同学们以《我的人才选拔观》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并结合隋唐科举制度的有关史实陈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天地:学生习作《我的人才选拔观》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我认为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还是比较合理的。原因有三个:

(一)考试的方式比较公平、公正。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来选拔人才,大家都可以接受,考不好,只能怪自己竞争失利。至于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因考试失利了,也可以采取特殊的方式来补救,这可以因实际需要而定,不过,一定要严格控制,优中选优,避免走关系,这样引进的人才还要组织专门的部门来认可。

(二)考试的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操作。通过纸笔的方式,设计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试题,严密组织,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是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基本能力的。不然,到今天为什么欧洲人还要使用中国人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文官?

(三)基本上可以达到选拔人才的预期效果。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盛的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姚崇、宋景等名相名将,多是通过考试选出的人才。唐朝创作了丰富的诗歌、辞赋,这些也多出自于进士出身的文坛巨匠。正因为唐朝注重人才的培养,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我想,只要我们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地创造新的情景,设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更新考试的内容,是可以选拔出我们需要的人才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读死书,死读书,高分低能的现象。

[背景资料]关于科举制度

一、记忆中,科举制度兴起于隋,至唐中期达到顶峰。以后的宋、元、明、清四朝都是沿袭它的。但在元朝短短的八十年统治中,有一段时间似乎被废除了;

二、科举制度的一个历史功绩,是给最底层人民提供一个参政的机会。任何人只要能成功通过层层的选拔,无论其出身,就可以实施其政治报负。而参政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立身标准之一。所以致仕是读书的目的,而经商等便为低贱,便是富甲天下,也不一定能为人瞧得起。平民参政自秦汉即有先例。这可能和汉高祖是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有关。汉时有名的公孙宏等,都是最底层出身的。科举制度更加彻底地打破了贵族统治的成规,这是它主要的历史功绩之一;这个一点,我看便是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三、科举制度到了宋末,已经出现很大的弊端;明太祖实行八股文虽然也有必要性,从此却使得科举考试更加沦为一种形式,而并非完全的选拔贤能,这个到了明中后期更加尖锐;到了清朝,科举制度的真正恢复,似乎还在康熙的博学鸿儒开科之后;由于有清一代一直为民族问题所困扰(也就是明朝遗老及其后代支持者和满清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使得科举制度的实施,总显得很不完备。而到了乾隆之后,捐官之风再次大兴(明中后期已颇风行),这在《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有上佳的描述。到这个时候,诸如范进中举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买官卖官也已经成了时尚;科举制度到这个时候,也只剩下个皮囊而已。它已经渐渐成了防碍进步的绊脚石。

四、对科举的考试及选拔制度进行改进甚至建议废除科举的呼喊,在清末已经是诸多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大抵任何一种制度实施久了,必会腐化并流于形式,为躯壳所牵累,并渐渐失去它的内在生命力;如果不补充血液,终究是要僵化乃至于枯死的。康粱谭诸公对科举制度的进攻,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而且也是必须的。一国之治,必首先要有合格而高效率的官僚体制,其选拔机制,其运作机制,等等。既然科举制度到这时已经弊端多现到了几乎无法挽救的时候,而且它的选拔制度,也已经有诸多不符合时代要求者,废除乃至超越之,自然是必然的;所以保守如慈嬉(其实慈嬉是非常精明而且聪明的。这点我想没有必要否认)及她所代表的那个集团,在挫败变法不过六七年之后,就同意废除科举,我看也是不得已的。

五、我们至今,仍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官僚选拔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潜在忧患。文革后恢复的高考制度,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却确实培养起了几代的学人,因此它其实是主要的文官政治的支柱。但高考实行至今不过二十年,却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出现的集体舞弊等;同时,在官场上出现了诸多的买官卖官这样的现象。如此大规模的制度实施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暴露出了这么多这么大这么严重的弊端,翻翻历史,实在是极端少见!严重的捐官现象的出现,是在科举制度推行了几百年之后,才日趋严重的;而今天我们的高考制度才不过推行了二十年,居然就如此,这不但说明了现存的官僚体系内部的机制里存在着诸多弊端漏洞需要及时弥补纠错,同时也给当政者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如果不及时清理官僚体制内部的机制问题,将那些无能鼠辈尽快从官僚体系内部清理出去,我看让先人笑话我们的愚蠢无能,还算只是小事;大的一面,则官僚体系的溃烂到了崩溃的境地,也是十分有可能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教版九年级历史-郑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司文明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之印度反英起义》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02》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02》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之文艺复兴-01》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牟县第四初级中学-宋智霞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亚非拉的奋起01》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新密市实验初级中学 -韩秋菊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03》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名师微型课 北京詹利

与“九年级历史教案:我的人才选拔观(第四课 科举制度)”相关文章

热门历史知识点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