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
历史的教训值得珍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值得珍视,因为里面都凝聚了先驱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牺牲对历史的冷漠不仅是无知,而且是一种忘恩负义。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古希腊阶级阶层中的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的目标是
A.反对使用奴隶 B.废除民主政治
夺取旧贵族的土地 D.反对贵族专权
2.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B.萨拉米斯岛危机
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4.克里斯提尼改革
A.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顶峰 B.是对梭伦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是对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发展 D.使雅典开始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5.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A.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贵族世袭特权 D.分封制
6.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7.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 ④ 焚烧诗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 D.迁都洛阳
9.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 任用汉族地主 ② 推行三长制
③ 胡汉服装融合 ④ 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②③ D.③④
1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1.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12.下列有关北魏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城内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四夷馆B.与朝鲜、日本联系密切
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贸易往来 D.与西欧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融合
14.右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 ①②④ D.①③④
15.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
B.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
天主教会在社会生活方面影响无处不在
D.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
16.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① 异端思想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推动 ③ 民族国家发展 ④ 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17.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宗 B.路德宗 英国国教 D.胡格诺
18.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英国入侵埃及的特点是
A.侵占埃及,建立殖民统治
B.通过联合奥斯曼帝国和扶植马木路克势力侵略
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D.镇压人民起义
19.默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近代化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A.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B.改革后建立其完备的行政机构
改革中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D.改革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
20.之所以说穆罕默德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主要原因是 ①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②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③繁荣了文化,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 ④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立了民用工业
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22.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A 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 B 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 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D 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23.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深动反映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作者用作品中人物的话说: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这里刚刚开始安排指的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措施 B.加强农奴制的措施
开展工农运动的措施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措施
24.17世纪中叶,俄国颁布的《法律大全》规定: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民必须无条件地给领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这说明
① 俄国农民地位低下 ② 俄国农奴制确立 ③ 地主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农奴的激烈反抗
④ 农奴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①②④ D.②③④
25.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26.右图反映的历史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天皇是国家名义的最高统治者
B、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统治阶级
C、武士是幕府统治基础,全都孝忠将军
D、工商业者受统治阶级的歧视
27.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28.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殖产兴业 D.富国强兵
29.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⑤
30.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第卷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
材料一 宋仁宗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493万贯,绢帛376万匹,粮1807万石;国家总支出:钱3317万贯,绢帛725万匹,粮3047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十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4分)
(3)材料三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适应于时代的理解。(2分)
32.(14分)
材料一 柏利在1800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回答:
(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2分)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3分)。与材料三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分)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改革性质、改革方式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高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5 DDBBB 6---10 BBBDD 11---15 BDBDD
1620 DCBAD 2125 CDDCD 26---30 CBBAD
33、(12分)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1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1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1分)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直接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1分)日本:天皇拥有实权,重用倒幕派改革,积极推进明治维新;(1分)中国:光绪帝为维护统治,任用维新派,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1分)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改革方式:自上而下(1分)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答对任3点给3分)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希望大家喜欢。
不限 |
历史教案 |
历史课件 |
历史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