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6届高二历史期中试卷
历史是,也本应是爱国主义的基石,是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爱,而不是充斥于胸而束之高阁的那种爱国主义。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希望你喜欢。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公元前594年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的根本推动因素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B、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梅加腊占领雅典的萨拉米斯岛 D、梭伦出身于贵族家庭且有经商阅历
2、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A、颁布解负令 B、建立四百人会议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鼓励发展工商业
3、梭伦改革
A、基本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的尖锐矛盾 B、彻底摧毁了贵族统治的经济政治基础
C、使所有雅典公民都可以自由参政议政D、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4、下列关于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 B、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突出结果是推动经济发展 D、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改革
5、《史记商君列传》载: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A、奖励军功 B、废除井田制 C、重农抑商 D、改革社会风俗
6、(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7、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休 D、汉族的反抗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9、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其主要表现有
①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 ②鲜卑贵族成为中原封建地主
③汉人胡食、胡服 ④《齐民要术》介绍黄河流域畜牧业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不抑甚至纵容土地兼并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11、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力均矣作用的是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募役法
1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13、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C、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14、恩格斯说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他)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文中的他是指
A、马丁路德 B、伊拉斯谟 C、加尔文 D、亨利八世
15、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影响当中,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 D、造成了基督教的第一次重大分裂
16、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英国入侵埃及的特点是
A、侵占埃及,建立殖民统治 B、联合奥斯曼帝国和扶植马木路克势力
C、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D、镇压开罗人民起义
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措施是
①采用西方机器大生产发展军事工业 ②聘请外国专家到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
③规定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④实行征兵制并按照法国军队模式训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越来越频繁的农奴起义 B、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C、革命民主主义思潮涌动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19、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受村社控制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赎买份地 D、许多农民重新受到封建剥削奴役
20、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不属于其近代化表现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确立
C、建立西方式军事管理体系 D、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
21、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农民反幕府斗争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D、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22、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尊王攘夷②王政复古③大政奉还④戊辰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23、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的条件主要是
①统一国内市场②自由劳动力③技术和人才④资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实现 B、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C、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D、比较彻底地消除日本封建势力
2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勒索战争赔款,增辟商埠 B、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C、修筑铁路,开设工厂 D、展开投资竞争,掀起瓜分狂潮
2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7、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理论基础的是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仁学》 D、《中外纪闻》
28、晚清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动,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激进民主主义者
29、戊戌变法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D、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
30、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1、《中国史纲》指出他(秦始皇)让秦国原有的军队依旧集中在秦国本部,少数地方兵只是警察的性质。为的是任何地方若有叛乱,中央军可以迅速赶去平定。历来创业之主的军事布置没有比始皇更精明了。秦始皇实现上述目的主要通过
A、在中央设太尉 B、修筑驰道
C、在地方设郡县 D、皇帝直接掌握军权
3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3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此诗写在
A、平定三藩之乱后 B、收复雅克萨之后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 D、平定噶尔丹叛乱时
34、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的权威
35、下列关于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正确的是
①都是教育家 ②都提倡中庸之道
③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他们的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主义哲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4分)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并从该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阶级关系的变化(2分)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分)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先后考察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通过考察,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 明治时期,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五条誓文》的实质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4分)
(2)材料一中的破历来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分别是指明治维新哪两项重大举措?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脱亚入欧的?(5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实质是什么?(2分)
高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BCDDCAAADBDC
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答案DCDBDDCBCBDD
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DAACCDBADDD
二、非选择题
36、(1)(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的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4分)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其基本立场是否定商鞅变法。(4分)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3分)
(4)新兴地主阶级;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2分)
(5)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任答两点2分)
37、(1)制定了改革的施政纲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4分)
(2)①废除旧体制: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经济上:进行币制、地税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军事上,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等。②倡导文明开化:派遣学生留学欧美,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4分)
(3)政治上,通过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近代天皇制度;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亚洲强国;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推进生活习俗的西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对外关系上,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5分)
(4)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以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2分)
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限 |
历史教案 |
历史课件 |
历史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