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16_学习指导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文科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16

文科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16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8-16

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丰富头脑,还蕴涵着许多哲理。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40题,每题2分 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宗法制适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3.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4.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度

C.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

5.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的委员制指

A.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B.相权分立制衡

C.削弱了相权 D.行政权实现了真正的三权分立

6.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质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7.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8. 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9.据《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在鲁城的外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孔子的主张在当时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

A.其主张不能反映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愿望

B.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C.其主张不利于缓和当时激化的阶级矛盾

D.他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触怒当权者

10.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11.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右图所显示的书名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合称,它最早应该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3.李贽有句话: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

A.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

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 D.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

14.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15.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16.《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完善 B.印刷术的发展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17.下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于西方

B.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由先进走向落后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10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

18. 20.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19.右图题诗为: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唯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落款为板桥郑燮。 对此画的表述不正确是

A.该画属于文人画

B.融多种 艺术于一体

C.注重刻画真实景物,摹写逼真

D.强调个性表现, 追求神韵意趣

20.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中的国粹。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三幅图片,依据下图情景,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杂剧俑 京剧脸谱 京剧花旦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21.读右图,该书是教育部在高中语文学科新课标中规定的学生必读书。如果由你来写一份推荐说明,你认为最合适的理由是

A.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它曾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C.它揭露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压迫与剥削

D.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

22. 经济史学者把一些古代诗集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要籍,所写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屈原

23.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24.某高校教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论文。下列材料可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④《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25.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 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26..近代中国一本著作曾经在日本引起高度关注,有人高度评价道:本书译于幕末海警告急之时,最为有用之举,基于世界地理盲无所知的幕末人士,此功实不可没也。该书是B

A.《康輶纪行》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27.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开始使中国走向衰落,成为半殖民地

B.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了所处的国际地位

28.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予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托古改制为维新制造历史依据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29.右图漫画名为《射猪斩羊图》,上有对联: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

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下列与漫画主旨最为接近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扶清灭洋 D.科学为第一要义

30.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31.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32.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该对联作者最有可能是

A.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 B.清末早期维新人士

C.民国初年资产阶级激进派 D.文革期间的红卫兵

33.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 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 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34.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

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35.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3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37.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称延安是思想工厂。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38.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39.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A.遵义会议、中共十四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D.中共七大、中共十六大

40.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与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有

①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②总的思路是先农村再城市

③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而形成的正确认识

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题 70分)

41.(24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

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A B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8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搌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有何新的发展。(4分) 结合所学分析原因。(2分)

材料四: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据郭庭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4)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对待孔学的态度(4分)

材料五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材料六 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文明的重建。过去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宗法制度为主体的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今世界普遍存在一个共同性问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错位, 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儒家文化蕴藏着比较深厚的伦理道德遗产, 在人类精神文明重建方面可以做出自己特殊的贡献。

赵吉惠《儒学与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建》

(5)根据材料五和六,分析现代社会为什么要重建儒家文化(不得摘抄原文)。(4分)

42.(24分)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历史。请回答: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 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2)材料二形势是在哪一思想推动下形成的?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解释该字的含义。据材料二,如何认识革命思想的实践结果?(10分)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四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 起义频率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理论和实践的努力。(6分)

4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和相关文章或著作。(8分)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3)材料二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2分)

材料三 毛泽东思想永 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 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4分)

材料四 邓小平审阅中共十四大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5)根据材料一和四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4分)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韩素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发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赵晶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利森

高晓艳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课堂实录

中考历史周年热点探析2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3)

高晓艳《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微课——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九中大同校区2019.5.27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堂实录视频-周如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周谊

与“文科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16”相关文章

热门学习指导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