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_学习指导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6年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

2016年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6-21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小编准备了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希望你喜欢。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到光绪廿三年(1897)二月廿一出版的《时务报》第21册的读者,展卷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麦孟华与梁启超的两篇文章:麦孟华的文章放言“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竟与《时务报》前此刊出的声音“民权”之益的调子,好似正异其趣;另一篇则是梁启超介绍从美国的“墨尔斯根省之大学”毕业,“以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医学”,并且“惟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的江西九江女子康爱德之事迹的文章。两文一出,都引发了《时务报》读者无限的联想。如高凤谦就不认为麦孟华的文章是唱反调之作,在他看来,“中国之患,在于事权无属,故百事废弛。非伸民权,即君权亦无所寄”,而要提倡“民权”,在“论议措辞”方面,便“不可过激”,……另一位读者是一代奇士刘鹗,引发他的注意力的则是梁启超生花妙笔下的“江西康女士”,让他不禁“神为之王”,……于是乃即托罗振玉函告汪康年及梁启超请他们“为作冰上人”,想要和她结为连理。

材料二:以《时务报》而开始扬名天下的总主笔梁启超,亦屡屡“以文乱法”,引发事端,例如他的《知耻学会叙》一文,就让《时务报》的重要支持者湖广总督张之洞深觉这是一篇让“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的文章,要湖南巡抚陈宝箴等采取动作,“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因此,即便《时务报》得承受来自政治现实权力这样或那样的压逼,它更从官府以外的社会获取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动力。举例而言,《时务报》自是会得到封疆大吏的热心捐助,如李鸿章一次捐助报馆洋二百元,道员朱采阅报后“附助报馆经费百元”,等等;它的捐助名单更可以开出一长串。

材料三:阅读《时务报》 ,既让改革变法的呼声得以在士人群体里扩散,它提供的各种诉求维新改革的讯息与行动,亦令阅读读者屡起呼应。比如,张之洞倡言组成“戒缠足会”以“救二万万之妇女”之外,“何不更举戒烟会,以救一万万之男子”的主张见诸报端……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005.2)

请回答

(1)    联系材料一,你怎样理解作为“在追求变法维新的旗帜下共同开办的报刊”的《时务报》为什么会刊登麦孟华的文章以及梁启超介绍的女子传记?(6分)

(2)    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中的张之洞和李鸿章看似矛盾的所为怎样评价?(10分)

(3)联系材料三,综合上述材料,从《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中,你怎样认识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10分)

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35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2  191319141915  1916  1917   1918    (年)

材料三: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3分)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1分)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2分)

(3)    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4分)

3、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4)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  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关系。

(4)根据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请回答:

①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简析其原因。

②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③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2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①            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必要性。

②分析材料二中图1到图2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②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商品经济是天然的平等派。列宁说,自由竟争要求民主。

【材料二】恩格斯说,当各民族无产阶级政党彼此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材料三】列宁指出,(苏维埃成员)不是经过官僚手续而是依民意选出和更换的。党的所有负责人和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并可以撤换。

【材料四】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指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他就是等于不要民主。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保卫边区须要选举,提高民众须要选举。《陕甘宁边区政府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指出:边区各级选举,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选举制。

(1)材料1和材料2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产生英美两国政体差异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强调的是什么?按照材料三的观点,可能会对近代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4)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共发出这两个文件的背景和意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材料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材料三】面对美元长期贬值,许多学者提出要藏汇于民,以分摊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

与其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对黄金贬值,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将中国已经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实现购买力保值,唯有变外汇储备为黄金白银储备。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其实不过是个假象而已,看破了这一层,哪怕它汇率市场掀起千重浪,中国自有万吨黄金作为定海神针。

——以上材料均摘自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3)面对“金融大战”,著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做哪些努力?(5分)

9、1840年鸦片战争后,振兴中华、复兴民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变法的迫切性,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上海版《拓展型课程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振兴中华”中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存厦之将倾。”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三  194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央视政论片《民族复兴》解说词

(1)    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变法的原因。维新变法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2)    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功绩是什么?其革命实践留给我们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3)    为什么说抗战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4)    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的理由是什么?

10、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材料三  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载《江西社会科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11、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但在近代衰落了。

材料一: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材料四:“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 (4分)

(2)    依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4分)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9分)

•(4)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2分)

•(5)结合材料说明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4分)

12、20世纪以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回答:

(1)、《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持联盟

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针对国家领土和主权所提出的原则是什么?

(1分)1919~1922年中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斗争?(3分)

(2)读图1,概括说明华盛顿会议是如何调整列强在亚太地区利益的。

(3)、根据图1和图2,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什么变化。(3分)简述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图1:华盛顿会议和亚太地区形势

图2 联合国成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发展反映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请用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世界发展趋势的。(6分)

13、阅读下表,

历史时期

秦始皇

西汉武帝

 

隋朝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估计总数

2000-3000万之间

初年

约3600万,

末年3200万

 

最多时5600-5800万

隋末唐初不足3000万,

安史之乱前的755 年约8000-9000万

初期约3000万

 

后期(11世纪初)1 亿左右

 

峰值约8500万

14世纪末7000万以上,持续增长至17世纪初突破2 亿

康熙二十九年,

1 亿多, 完

成统一的1759

年刚突破2 亿

太平天国起义

前夕的道光

三十年(1850年)

4.3 亿

----摘编自葛剑雄《人口与疆域的变迁》

请回答(1)秦始皇至清道光年间我国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

(2)你认为人口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明清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先后破2亿、4亿,可能带来哪些社会影响?你如何验证自己的这些假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

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 “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

(3分)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奉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 《 贞观政要· 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 《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 1 )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

( 2 )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不同。

(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明朝统治者各是怎样防范相权的?其结果如何?

16、有学者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1840-1949年)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各列一个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的代表性事件

(2)“物质层面”的历史事件产生怎样的“物质”影响?

(3)“心态层面”的历史事件在思想文化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文汇报》2003年12月6日载: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员透露惊人消息:“我们勘探和试掘了一年多,至今没有发现红烧土,表明项羽当年放火焚烧阿房宫至今缺乏考古学依据!”

(1)材料一是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如何看待其中的记载?

(2)材料二的考古发现能否证明阿房宫不是项羽所烧?为什么?

18、【材料一】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8年前,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422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300多万人。

【材料二】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1)    用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和民生方面所做的努力。(6分)

(2)简要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方面所产生的影响。(6分)

(2)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主要产生于什么重要历史事件中?其突出代表是谁?(3分)

(4)据上引材料,围绕“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指出新时期中共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和实践措施。(2分)

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答案

1、(1)扩大《时务报》的读者群,增强《时务报》的影响力,(3分)更广泛地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3分)

(2)张之洞和李鸿章作为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形势的发展,他们图存救亡意识日浓,因此,他们对《时务报》取支持态度;(5分)但同时他们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维护清朝统治,一旦《时务报》的文章突破他们可以容忍的底线,他们就禁止《时务报》的传播。(5分)

(3)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4分)同时更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从女子康爱德飘洋读书,专攻医学,到女子放足、男子戒烟等事例中,维新派以及开明地主对封建思想文化、甚至封建习俗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6分)

2、(1) 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          (任答三点即可)

(2)营业状况:产品销售量迅速上升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民族工业

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中华民国颁布一些有利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及实施②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③民间兴起反帝爱国热潮④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

(4)建国初,中共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民资资本主义得到恢复发展

1953年至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2)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1分)

成因: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3分)

(3)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2分)

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分)

(4) 生产力 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3分)

4、(1)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2分)

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更为有利;

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 (4分)

(2)特点:贸易保护,政府干预。(2分)

主要原因:要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1分)

(3)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2分)

(4)基本原则:贸易自由化。(1分)

积极作用: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和成员国经济的发展。(1分

5、①世界市场不断扩大(1分);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1分)。原因:新航路的开辟(1分);殖民扩张的加剧。(1分)

②原因:白银外流(1分);列强侵华不断加剧(1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

③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2分)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3分,每点1分)

6、①特点: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2分)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分);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1分)

②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1分)。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或“深圳速度”)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1分);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分)。

③新特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1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结合。(1分,答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即给分)原因:科技革命的要求;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改革开放创造的有利条件。(3分,每点1分)

7、(1)民主。(1分)

(2)差异的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还很弱小,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充分;守旧势力阻碍的程度:英国的封建势力强大,而美国守旧势力弱小(或没有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民主思想影响的程度:英国革命披着宗教外衣,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而美国自治意识和能力较强,受启蒙思想影响较大。(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4分,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3)强调:选举(1分)。

事件: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答对1点即可得1分。)

(4)背景:抗日战争;国民党独裁统治。(2分,与之相关,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意义:争取民心(克服困难),推动抗战;为以后民主建设提供经验。(2分)

8、(1)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2分)。

美国:利用二战(战争),大发战争财;推动建立和主导战后资本经济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皆可得分。)

(2)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2分)

评价: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分);也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1分)。

(3)观点:藏金于民(2分)。

努力: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改革金融体制,符合国际规则;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答对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3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采点给分。)

9、(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作用:变法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启迪了广大民众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2)功绩: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政治取得初步成果,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精神遗产: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自强不息、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③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④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⑤关心民生的民本精神。(2分。每点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3)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每点2分,共8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6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10、(1)态度变化:由鄙视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进一步说明西方的强大;外国商品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的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开放早。(8分。答出任意四点。)

(2)态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3分)

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8分。任答四点即可。)

(3)据材料一二可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由鄙视到接受、由盲目排外到文明排外的变化,(2分)说明近代社会观念不断走向科学、包容,材料三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脉落的说法是正确的。(2分)

11、1)利用临近边境的优势,晋商输边饷而获厚利。(2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分)(若答“北方市场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亦可)

•(2)民风的变化:由重农变为崇商,(2分)由尚简朴

变为奢糜(2分)。(或答“从尚义、务学到经商逐利”。)

•(3)阻碍晋商发展的原因: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的进一步的扩大。(3分)②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3分)③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3分)

(4)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调动、联系、发展、辩证)

(4)影响:列强利用通商口岸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4分)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断加深。(2分)

(5)启示: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分)

12、(1)原则:尊重和保持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2分)努力:五四运动,外争主权;(2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分)华盛顿会议期间,坚持斗争收回山东主权。(2分)

(2)通过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2分)美国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2分)抑制了日本势力在远东的膨胀。(2分)(学生若依据有关条约内容逐个作答也可给分)

(3)变化:中国由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对象,变成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4分)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分)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4)趋势: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政治多极化。(2分)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2分)应对:中国坚持和平自主和平外交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APEC组织。(4分(学生若能答出中国与之相对应的其他活动也可酌情给分)

13、(1)二千年间人口大致增长了19-20倍(总体变化必答,得1分);

其中秦始皇至元朝人口峰值时期1400多间增加了5500—6500人,增长 了2到3倍;北宋一朝增加了0.7亿人,增长了1倍多;14世纪末-1850年约450多年间增加了3.6亿人,增长了4倍多; 隋末唐初与北宋初期人口退至秦始皇时期的水平.(写清某一段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给1分,只写增长的最多给1分,写出增加和减少情况的给2分)

(2)人口增加的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国家疆土的开拓;政治局势平和社会生活安定;国家赋税政策宽松等等.(最多2分)

人口减少的原因:战乱导致人口死亡,或田地荒芜,社会生产力遭破坏新生儿存活率低等等.(最多1分)

(3)积极影响:促进生产发展,商业活跃,社会繁荣,疆域开拓,军力强盛(最多1分);

消极影响:人口过多或短时期内迅速增长使土地、食物等资源负担加重,人多地广,增加统治难度,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等等。(最多1分)

验证方法:通过上网、图书馆、书店等途径查阅有关的明清史实,阅读明清史论,或拜访专家请教等等(最多2分)。

14、(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2分)

(2)宣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4分)

(3)过程: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3分)

探索:清末预备立宪和《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15、(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 2)不同: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政的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3)唐太宗的做法:宰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结果:提高了办事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明太祖的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由皇帝总揽大权。结果:加独了皇权专制,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6、(1)历史事件: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心态层面:新文化运动。(3分)

(2)“物质”影响:有利于工业、教育、科技、国防的近代化;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2分);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中国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答对任意3点可得3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1分)

(3)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解放;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或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科学文化(或文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新习俗(如新式婚姻等)的出现;(1点1分,共3分)前期新文化运动带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做法)。(1分)

17、(1)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史记》是一部信史,司马迁对史实的真实性非常重视,所以有关记载应该有一定的依据;但也不能排除个别地方有一些不实之处。

(2)不能。因为还需要其他证据来佐证,孤证不立。

18、(1)民主方面:建成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答对任意3点皆可得3分)

民生方面: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要求;恢复国民经济;领导三大改造,实施“一五”计划;稳定物价,打击不法商贩,保障生活供给;开展扫盲教育等。(答对任意3点皆可得3分)

(2)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理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经济建设:作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决策,开始形成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基本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民主政治:拨乱反正,平反重大冤假错案,民主法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出现新局面。(每点2分,共6分,没有组织化的答案,酌情扣1—2分;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3)事件:百家争鸣(2分)。代表:孟子、墨子、荀子、孔子。(说出任何1人,即可得1分)

(4)指导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亦可)。(1分)

实践措施:实施菜篮子等工程(安居工程、希望工程、村村通工程),着力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举出其中的任意1例即可得1分,符合史实的答案,也可得分)

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希腊先哲精神的觉醒》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汇报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韩素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刘延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晓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树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翠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30课 综合探究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郑健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邢晓伟

与“2016年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相关文章

热门学习指导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