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中古魏晋隋唐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学习指导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6高考历史中古魏晋隋唐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16高考历史中古魏晋隋唐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6-21

要想学好知识,就必须大量反复地做题,为此,精品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中古魏晋隋唐单元测试卷,以供大家参考!

一、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 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2、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

B促使战败方政权迅速瓦解

C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D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了决定作用

3、符坚进攻东晋前夕,太子符宏进曰:吴今得岁(岁指收成),不可伐也。且晋主无罪,人为之用,谢安、桓冲兄弟皆一方之才,君臣戮力,险阻长江,未可图也。符宏在材料中提出了哪些不可出兵东晋的理由

①东晋正遇上丰收年景②地理条件对东晋有利③东晋朝臣同心同德④师出无名难得人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存在 D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5、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兴起 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广泛种植引进的外来农作物

6、北魏以制造军刀著称的是

A、相州 B、雍州 C洛阳 D 许昌

7、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的是

A裴秀 B郦道元 C陶宏景 D葛洪

8、汉字书法的发展顺序是

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9、下列活动与隋文帝无关的是

A建立隋朝 B营建大兴城 C 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D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10、导致隋亡的原因主要不是

①隋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 ②④

11、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12、下列内容与武则天有关的是

A改革兵制,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B 破格提拔人才,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C戒奢从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

13、汉唐时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唐中期潘镇权力过大的根本原因是

A唐玄宗不理政事 B奸臣李林甫等当权 C加强边防的需要 D 军事制度的缺陷

15、唐朝后期实际掌握中央禁军的是

A皇帝 B宰相 C外戚 D宦官

16、唐朝后期朋党之争所反映的矛盾实际上是

A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C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

17、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8、下面有关兵制的内容,与唐玄宗有关的是

A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B增加了军府的数量 C开始实行募兵制 D府兵的地位不断下降

19、唐朝中后期,一方面出现了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形成另外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②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③安史之乱,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④地方节度使不向中央交纳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隋唐时期下列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的是

A兴建和复修水利工程 B 扩大茶树的种植面积 C 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D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

21、下列工具中,解放了人力的是

A东汉的水排、唐朝的筒车 B东汉水排、三国翻车 C三国翻车、唐朝曲猿犁 D西汉耧车、唐朝筒车

22、关于唐朝城市固定交易场所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市中政府设有官员管理物价、税收 B市中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C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日中为市 D市中的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23、关于下列民族的由来,连线不正确的是

A彝族和白族南诏 B女真粟末靺鞨 C维吾尔回鹘 D裕固族回鹘

24、松赞干布的活动包括

①统一青臧高原,定都逻些②命人创制吐蕃文字③仿唐制设置各级官府④与唐会盟,建立会盟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观察下面的文物图片。下面对此文物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文物的年代是8世纪初;②文物的年代是9世纪中期;③文物上刻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的文字;④文物反映的忠实是长庆会盟⑤这文物是吐蕃归属唐朝版图的历史见证。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26、唐朝从陆路向西出发,经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的国家不包括

A印度 B伊朗 C 阿拉伯 D俄罗斯

27、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

①经济文化先进②对外交通发达③尊重外来宗教④对外政策开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8、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始于

A隋朝 B唐末 C春秋 D战国

2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司马迁《史记》 B班固《汉书》 C刘知几《史通》 D杜佑《通典》

30、观察下图。下面对该图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②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乐舞风格;③反映了隋唐时期文化上的多民族色彩;④说明了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二、 材料题(第31小题5分,第32小题11分,第33小题11分,共27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人死而精气灭,故而人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摘自《论衡》 材料二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摘自《神灭论》 材料三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摘自杜牧《江南春》 材料四 李洪志曾说:我是释迦牟尼的化身。我有大神通,有搬运、定物、思维控制、隐身的功能。我可以控制地球的毁灭,第一次地球毁灭是释迦牟尼控制的,第二次是我师傅控制的,这次是我控制的。我们法轮功就是主张真、善、忍。地球上的人,是上帝不要的渣滓,人生本来几没有病,吃要就更不应该了,如果练法轮功,有病就想到我,病就自然好了,这就叫意念,这就是科学。 回答:

(1) 材料一、二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1分)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1分)

(2) 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和李洪志所说的佛教和法轮功组织有何区别?(2分)我们应该怎样批判法轮功?(1分)

32、读隋运河图和四位古代诗人写的有关隋大运河的诗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宗元鼎:帝业性这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龙舟。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运河的最北端位于今天的 ,当时称 ;在公元前300年称为 。(3分)

(2)胡曾与宗元鼎对于隋亡与运河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1分)你对他们的认识有何看法?(2分)

(3)李敬之与胡曾、宗元鼎在开凿运河的评价上的不要不同点在哪里?(1分)他的看法是否有道理?(1分)

(4)皮日休如何评价开凿运河这件事?(1分)他的评价是否正确?(1分)为什么?(2分)历史唯物主义者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是什么?(1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唐高宗年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赋役之法:每岁负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缝隙(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七庸,每日三尺。 摘自《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成丁,60岁为老。唐 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成丁,58岁以上为老。 据《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主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摘自《通鉴选 杨炎与刘晏》 材料四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触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摘自《新唐书兵制》 请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征税标准各是什么?(2分)为何出现这种变化?(2分)从材料一中能找到什么依据?(1分)

(2)指出材料二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其目的和效果。(3分)

(3)材料一中的庸和材料三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2分)

(4)材料四和材料一有何联系?(1分)这种兵制有何优点?(1分)

三、 问答题(第34题11分,第35题14分,共28分)

34、试分析36世纪时中国分裂割据局面长久的原因,说明为什么结束这一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发生在6世纪?

35、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上述两句话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方针?(用题目中原文回答)试结合史实说明之。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完全正确吗?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高三历史测试卷参考答案(魏晋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D D B A A B D D C B D D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C D C A D B A C D D B A A

二、材料题

31、

(1)共同点:都认为精神依赖物质而存在,离开了物质,就没有精神。(1分) 关系:材料三和材料二是因果关系。(1分) 材料三反映了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寺林立,弄得民穷才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范缜,发表了《神灭论》,揭露了佛教神不灭的欺骗性,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2)区别:①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1分) ②李宏志的所谓佛教是一种歪理邪说,其法轮功组织是有险恶的政治、经济目的、是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人民利益的邪教组织。(1分) 方法:批判法轮功组织,我们必须以科学为武器,用科学战胜迷信。(1分)

32、(1)北京、涿郡、蓟 (各1分)

(2)他们的认识:胡与宗认为开运河是隋炀帝劳民伤财的暴政之一,隋亡于运河的开凿,(1分) 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把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观愿望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是不正确的。(1分)

(3)不同:李的评价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承认修运河劳民伤财的同时,也看到了运河给人民带来了好处,因为他看到汴水通淮利最多,可以和为害和民众之弊相和。(1分) 这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的态度是正确的,是实事求是的。(1分)

(4)评价:皮日休认为修运河功大于过。若无隋炀帝为自己享乐而搞水殿龙舟巡游之事,开运河之举就完全可以与大禹相比。(1分) 皮日休的评价是正确的。(1分) 因为:①他批评了隋亡归罪于运河开凿的看法,(1分)②充分肯定了运河成为男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数百年后,人民仍依赖它通航。(1分) 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者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分)

33、(1)标准:前者以人丁为主,(1分)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1分) 原因:①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1分)②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1分) 依据:材料一中规定世业田归私人所有,从法律上为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1分)

(2)变化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增加,而老的年龄提前。(1分) 目的为减轻赋役。效果:有利于广大民众和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

(3)作用: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1分) 行商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

(4)联系:授田者要服兵役。(1分) 优点:兵农合一,有利于军队自给,可以避免武将专权割据。(1分)

三、问答题

34、(1)持续长久的原因:①阶级基础和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以及后来的士族势力的恶性发展。(2分)②民族关系: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复杂。(1分)③南北均势: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不具备完成统一的经济实力;(1分)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但腐朽政权不思北进,南北方呈均势状态。(1分)

(2)完成统一的因素:①物质基础:南北经济继续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②前提: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统一创造了必要的前提。(1分)③政治基础:北周灭掉北齐,实现统一,为统一奠定了基础。(1分) ④均势变化:隋朝建立后,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力量超过了南方腐朽的陈政权。(1分) ⑤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1分) ⑥历史趁势: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趁势。(1分)

35、唐太宗的治国方针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对于四夷 绥之以德。(2分) 史实:⑴四夷自服史实: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致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2分)因此,周边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唐中央政府领导。(1分) ⑵绥之以德史实:唐太宗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1分) 他在打败突厥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设安西都护府,(1分)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结婚,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加强唐蕃两族的联系。(1分)因此,唐朝时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亲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1分) 唐太宗的观点不完全正确,(1分)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1分) 尽管长期用兵耗费国力,但并非所获无几,(1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分) 所以,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是不完全正确的。

中古魏晋隋唐单元测试卷的试题和答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考生可以有所提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河南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郑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世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周谊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9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丽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晓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广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希腊先哲精神的觉醒》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孙秀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堂实录视频-翟鹏娜

2019全国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第50集 天津市高考历史三年本科录取排名

与“2016高考历史中古魏晋隋唐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热门学习指导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