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6历史一轮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专项练习(含解析)
尽快地掌握学习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查字典历史网高考频道为您提供的制定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专项练习,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三项皆符合题意,D项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探究课长安城的主题要求。
2.某同学在写一篇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B、C两项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项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
3.2013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3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的是()
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
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
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
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时间信息可判断利玛窦在中国的时间是1583~1610年,都是在中国明代,可知选择C项。
4.2013年8月我国航母总设计师吴晓光在谈到重视海洋、确保海洋合法权益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探究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的原因有()
①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 ④指南针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国传统文化淡薄,分析原因方法多从经济、思想、科技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故选A。
5.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土地的平均分配避免土地兼并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应是均田制。
6.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B。
7.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答案 D
解析 海禁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并不禁止海外贸易,故选D。
8.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由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直接推论出③项;海外贸易中大量金属货币的使用,给经济贸易带来不便,有利于纸币使用,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故②③④项正确,①项世界贸易中心说法是错误的。
10.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
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
答案 D
解析 捐资、募勇抗倭与A项相一致;一贾不利再贾三贾等反映了B项;数月不沾鱼肉反映了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诚义的信息。故答案为D项。
11.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包含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时候商品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中描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属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12.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阁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人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
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答案 C
解析 据听商人人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理解分析可得出结论。
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
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
(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3)政策:海禁政策。
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题是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以唐、宋、明时期的史实予以证明。第(1)问,唐朝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如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和各国的文化,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原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第(2)问,材料反映了宋都东京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兴起有关;第(3)问,从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教材有明确的表述。
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结即可。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专项练习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考生可以认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不限 |
历史教案 |
历史课件 |
历史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