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课改培训:重构知识与学习的概念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ianyi)在其论著中提出了这个我们有着共识而又忽略的命题。波兰尼据此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所谓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的特征:(1)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常常是不可言传的;(2)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3)一默会知识是不能被加以批判性反思的。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新探讨默会知识的作用,对于课程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默会知识论便我们对知识本身的结构和组成,对知识的态度和理解发生了变化;默会知识论向传统的知识与学习概念提出了挑战。由于我们认识了默会知识的力量,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学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被扩大了,可以用图1来描述。
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概念,学习不仅局限于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言传,而是四种学习关系的相互整合。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以书本及其听讲为主,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而其他三类学习长期以来为我们的学校教学实践所忽视,现在需要大力提倡。其中由默会到默会的学习,“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的团体实践和做的过程中发生的;由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完成,是明确知识的融会贯通;而由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是默会知识的逐步清晰和外显;它丰富了学生的明确知识。
学习概念的变化、对默会知识的关注,将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这是因为,教学的任务和效果,不仅仅包含教师通过书本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至少还有另外两种作用能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实践活动的作用(在行动中学)和学生集体的作用(在合作中学)。让学生学会在上述多种情境中学习,这不仅是在学校阶段,而且是整个终身学习的精华所在。
二、教学任务的再分析
1.默会知识论对教学任务分析的启示
如前所述,人类知识按其外在化的程度可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它们就像一座冰山的两个部分,前者浮出海面,后者在下面托起整座冰山,如图2所示。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借助默会知识的力量,人类所有的明确知识才得以发生和发展,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根基。默会知识深深地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只有通过在行动中的体验才能达到学会和提高的目的。
新的学习概念还对人们在实践中的合作互动提出了要求。、新时代十分强调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集体都体现了成员主体间的复杂关系,因此不能认为它只是个体简单结合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集体教学的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集体对每个成员有重要的教学作用。这样,学生学习作为教学任务分析的前提,它构成了如图3所示的分布式结构。
2.教学任务的基本构成
教学对象的学习准备是教学任务的输入项,而教学目的规定着教学任务的输出。其中,教学任务作为目的与对象的中介,就具体落实为在教学过程中以怎样的内容(教学内容)、通过怎样的方式(教学方式)、达成怎样的水平(教学水平),三者构成如图4的三维关系。
对默会知识的重新认识,加深和丰富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内容不仅存在于学科之中,而且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同样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机制而存在,它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三者是相互关联的。首先,任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实现都是在一定教学水平上的操作;其次,内容与方式也是相互依赖的,一定的教学内容要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考虑,两者必须相互匹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考虑体现了教学的整体视野。
3.我们的主要观点
(1)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任务观。
现代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在一定的框架里,“教学的行为 (目的)是由一组主体(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人)对另一组主体 (很少情况下是一个人)实施的,前者称为教师,后者称为学生”。教学的主体都不是单一的教师或是单一的学生。在我们思考教学的两组主体时,可以发现,在仅仅重视明确知识传授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当强调默会知识学习、关注两种知识的相互关系时,就无法不重视对学习个体的尊重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师生关系中强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需求、现状及发展可能出发,只有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从而体现出自身也是教学的主体之一。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差异性、作为学习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默会知识的个体性特征,决定了师生两组主体间相互作用在内容、方式上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因而整体视野下的教学任务观也是一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任务观。
(2)在主导原则下取得新平衡是关键。
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学任务都可以用图5的基本图式来表示。
可见,学生的学习是多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是整合的、互补的,有时也会出现抵触或矛盾。这里最重要的是要选取正确的主导原则,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融为一体,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核心的主题。
●在基本技能、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三者间取平衡。
学习过程是一个分层次的连续体,·关注问题解决的策略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学习的最高层次。但是,国际教育改革实践业已表明,片面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基本概念和技能就难以落实,且较高水平的问题解决能力必须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两者存在着分层次、螺旋式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处理好长效核心知识与学生兴趣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能够维持对学习的兴趣,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出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兴趣的有内容本身、内容的表达方式以及内容的学习方式等,但一味追求兴趣的教学活动也会出现偏颇,人们注意到,知识不总是好玩的,也不总是容易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言,长效的核心知识必须作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干。
●对应用情境要做恰当的教学加工。
为了体现知识的真实性、应用性,教学中常常需要列举真实的事例,或是在真实的情境中操作。然而,实际问题总是比较复杂,有时应用情境的混乱会造成知识更加难懂,真实情境的干扰因素超过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能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价值,需要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适当的理性加工。
●弄清在什么条件下合作学习才有效。
学习需要合作,相互交流是学生进步的重要途径。但许多实践的结果表明,开展合作学习有时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个体积极性衰退,为使合作学习确有实效,教师需精心设计、适当掌握分合交替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研讨。
(3)现代信息技术为改变学习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
技术的变革及新的学习平台的出现,必将带来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具体表现为:
●读写的基础不单是言语,还有表象,它涉及形象和屏幕的表达和解读,信息量大为增加,应强调信息导航搜索能力。
●推理不只是逻辑演绎,且与利用手头的资料、数据作出推断更加相关,应重视对资料、数据的质量与可信度的判断能力。
●学习不仅是听讲,还要基于研究、发现或实验,它们将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习的价值不单是传承知识,而且要体现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这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新的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互动式的学习新文化,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革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人。
(以上摘编自《寻找中间地带》,顾泠沅、易凌峰、聂必凯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有删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二:《中华文化的勃兴——百家争鸣》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误区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
高中课标学习:确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历史课程目标
中考历史考点(课标)解读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高中课标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标培训材料:圣洁的斯宾诺莎
初中历史教师教研群关于课程标准的第一次讨论
第二章 必修课程《历史Ⅰ》解读
高中课标解读: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解读之二
课标培训:中国的自由与统一----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启示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在发展的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