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一历史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8-18

【摘要】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历史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历史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纲课标解读】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解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含义。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是本课的重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考点概括梳理】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规律引导:演变的实质是 的调整,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的发展

2、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土地归 所有,一切土地属于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时代享用,不得 ,但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强迫 耕作土地

(3)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产生春秋时期:由于 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 田,

井田制日趋 公元前594年, 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 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 改革,这就形成了新的 所有制。

②法律确立战国时期:新兴 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各诸候国先后开展了 运动。

其中较为彻底的变法是秦国的 。它以 形式确立 土地所有制。

③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屯田制三国时,曹操为了筹措军粮,实行 制。这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北魏土地制度实行 制,隋代和唐代前期,继续实行这种制度,其 的规定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随着 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这种制度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④冲击:均田免粮:明代后期,土地 ,加上天灾,租税沉重等原因,明末农民大起

义爆发。李自成的农民军针对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 的口号,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⑤彻底废除: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全国进行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 生产和 经济,严格限制 的发展。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 的征派和 的征收

根本目的是巩固 统治。

(3)演变:①战国:

②汉初:

③汉武帝时:

④中唐以来:

⑤明清时期:

(4)评价①积极作用(前期和中期):

②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2.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

(2)具体表现:

①明代:

②清代:

(3)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 经济

②客观原因:A明中期 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B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例如荷兰占领中国 )

③C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思想原因:

(4)评价

①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 的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中国长期与世 ,逐渐 于世界潮流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及缓慢发展过程

(1)明朝中后期:产生

(2)清朝:缓慢发展

2、主要特征

(1)微弱、稀疏;

(2)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3)发展水平低;

(4)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发展缓慢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①经济结构方面:

②政治结构方面

【重点难点突破】

综合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

2、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点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思体恤。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3)80多年后,英国人是怎样来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考点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下图是乾隆十五年清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请判断它的主 要目的是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鼓励国人出海贸易

C.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4.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 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

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 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5.《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6.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脏或枉法论罪。

材料二 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材料三 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摘自《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富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贾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语

材料四 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2006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4)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年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2.(09年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08上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4.(08天津39题部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重点难点突破】

1.封建土地所有制:

(1)基本类型:地主土地私有制 + 国有土地所有制 + 农民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变动趋势

①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②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3)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危害: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

时代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相同点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维护封建统治 出于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 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重农抑商 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重视发展地主经济。 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 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闭关锁国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防止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以巩固封建经济。 首先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交往易滋扰生事再次,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 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1)反映的是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1分)不是。(1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2分)

(2)还沿用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并都实行过海禁政策。(2分)

重农抑商的后果是影响农产品和手工业的正常流通,加剧了土地兼并;(1分)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商业资本的积累,(1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1分)造成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

(3)回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2分)

原因:因为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急需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生产原料。(2分)

【考点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B

二、非选择题

7.(1)限制地主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赋役。(2)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土地买卖频繁;皇帝无限制赐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庄园遍布各地,政府无地可授。(3)《唐律》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

8.(1)重农抑商。(2)认为工商皆本,反对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位置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历史:乔家经济实力强,在清代就影响全国;乔家大院的建筑成就;乔氏诚信的商业道德等。现实:市场经济发展热;文化旅游热;电视等媒体宣传。

【高考真题再现】

1.【答案】D

【解析】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 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3.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土地制度 推行该制度的朝代,结合教材即可解答。故选B。

4. 【答案】(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解析】

本题结合时政热点切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耕作土地由原来的十亩到治田百亩,岁收粟百五十石。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查字典历史网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历史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堂教学视频实录-何思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匡仁玉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艳

高考历史客观题主观化,主观题多样化,题型灵活多变该怎么作答?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30课 综合探究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第2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郭磊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丹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刁玉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发勇

与“高一历史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设计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