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

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8-18

【摘要】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历史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同时,也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来源之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这种创新和实践精神以及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对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分析、比较是重点。武装起义为党探索中国革命新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启示。(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重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井冈山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发展红军武装,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这些革命实践,开创了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范例。正是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方向。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和井冈山根据地示范影响下,全国各地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2.难点分析: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是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发展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以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对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

师: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生:(回忆、思考回答)

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惨遭失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全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包围之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遭受极大摧残,但很快痛定思痛,逆境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板书本节课题)

一、工农武装起义(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背景)

1.背景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内容和补充材料,让学生认识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挽救党、挽救革命的正确性)

补充材料一:

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严重摧残,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

生:(阅读、分析)

师:面临生死考验,中国共产党从血的教训中彻底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从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共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是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2.南昌起义

师:(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包括引用的周恩来讲话,结合补充材料,并进行研究性学习:A.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B.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2)(提示学生:①首次起义放在南昌,是因为当时在南昌敌我兵力对比,革命军队占优势,起义有成功的把握。②起义部队继续沿用国民革命军名义,目的是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

补充材料二:

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

摘自《周恩来传》

生:(阅读、分析课文内容和补充材料,回答问题)

师:南昌起义就其结果来说是失败了,怎样理解周恩来所讲的成功呢?

生:(思考回答)

师:(对学生回答作简短小结)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次重大武装起义。起义在南昌获得成功,但革命军南下广东,再行北伐的计划,未能实现。南昌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3.八七会议

师:(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

(2)(提示学生:①八七会议是在南昌起义爆发不久召开的。因情况紧急,会议只开了一天,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了会议。②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对促使全党重视武装斗争起了重要作用。③限于党当时的理论水平,会议对一些左倾倾向,没有及时制止)

生:(阅读课文)

师: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这些决策、决定,为全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极大地鼓舞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

4.秋收起义

师:(1)(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研究性学习)

A.与南昌起义相比,湘赣边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说明了什么?

B.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意义何在?

C.三湾改编对革命军队的建设,有什么重大影响?

D.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以期对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概况有基本的了解,进而较深刻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补充材料三: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

摘自《秋收起义》

生:(结合史图,阅读、分析课文和补充材料,回答问题)

师:(评析学生回答并作简短小结)湘赣边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影响重大的武装起义。在毛泽东带领下,起义军经历了初期进攻城市失败、转而进军农村成功的转折过程,并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实践表明,毛泽东创造的革命武装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

师:如何理解课本有关对武装起义的评论?

生:(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发表看法)

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综合学生的分析、认识、作出归纳)(1)武装起义的功绩:①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土地革命时期。②创建了人民军队,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③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高扬了党的旗帜。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鼓舞了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⑤开创了中国革命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2)武装起义的主要教训:①首先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因而不能成功。②革命武装力量必须同农民、同土地革命相结合。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后,怎样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阅读、思考)

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范例。

2.井冈山会师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了解井冈山会师的概况,理解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成立的历史意义)

(2)(提示学生: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红四军,是表示继承和发扬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

生:(阅读、思考)

师:(对学生的分析、回答加以小结)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并产生了第一支主力红军,对巩固和扩大井冈山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本部分可据时间选讲)

师:有了以上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日渐升华为一种思想理论。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研究性学习)

A.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这一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

C.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D.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2)(为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引导学生分析课后材料解析题)

师:(总结)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批判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和右倾悲观论调,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证了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从理论方面说,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从实践方面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

4.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以理解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全国革命形势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2)(提示学生:1929~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之间连年混战,先后发生蒋桂、蒋冯、中原大战等战事,客观上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以有利时机)

生:(读图)

师: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经过近三年的游击战争,到1930年夏,红军已达10万人;革命根据地形成了遍及十余省的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全国革命形势,自大革命失败以来,重新走向高涨。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有关内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敌大为震骇。中原大战蒋介石获胜,反动营垒暂时稳定,蒋遂调转兵力,组织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围剿,围剿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农武装割据地区。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页有关内容,包括图片。要求学生:①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其它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②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③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

生:(按教师要求学习)

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革命根据地军民建立的全国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性质是工农革命政权。它的成立,表明中国境内已经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政权,即红色政权同国民党政权的对峙。这对于推动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的开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进行研究性学习)

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

B.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什么要对同样是从事封建剥削的富农实行有别于消灭地主阶级的限制政策?

C.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

补充材料四:

1930年江西兴国永丰圩土地情况调查

阶级成分 占人口% 占土地%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小商 13 0

补充材料五:

中国的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的剥削也很残酷,带有半封建性。但富农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在这点上它又是农民的一部分。富农的生产在一定时期还是有益的。富农一般地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能参加一分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短小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占有很少的土地或不占有土地,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要彻底铲除地主阶级赖以生存的封建土地制度,就必须实行土地革命。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中心任务。从八七会议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土地革命问题,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动员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拥护共产党;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焕发其生产积极性,才能为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

早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毛泽东等就积极开展了土地革命。随着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逐渐推广。在总结各地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作为土地革命政策实施的依据。这条路线规定,广大贫雇农是土地革命的依靠力量,地主阶级是封建制度的代表,是土地革命的主要斗争对象。中农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广大贫雇农的同盟者,因而在士地革命中要团结他们,经济上不能侵犯其利益。对中小工商业者也实行保护政策。富农是剥削者,但又不同于地主阶级,因此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即没收他们用于出租进行封建剥削的土地,但允许他们保留部分土地甚至是好地,以稳定他们发展生产。限制富农的政策,目的是促使富农在反对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中保持中立,并使其中一部分人也能参加反封建斗争,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彻底打击地主阶级,确保土地革命的胜利。

2.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①根据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支持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其次为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政治积极性,以巩固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②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第一位;在工业方面,注重国营事业,即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也保障私人的正常企业。③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成就。)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查字典历史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世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吴志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熬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刘延平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真题解析5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希腊先哲精神的觉醒》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汇报课

粤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邵长波

高晓艳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课堂实录

2019年江门市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改革暨中考研讨会3

2019中考历史复习小技巧

与“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设计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