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1-8课导学案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 【重点、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
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 自主学习
1、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年,北周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杨坚就是 帝。
(2)、隋朝的统一
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 ,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的繁荣
①原因: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②表现: 、 。人口激增;粮仓丰实
2、大运河的开通
①目的: , 。
②时间人物: 年, 征发几百万农民,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③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起 ,今北京市,南至 ,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四五千里。
④地位和作用:地位大运河是 。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 。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五. 【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
四、【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10分钟)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的是秦始皇时开凿的( )
A.灵渠 B.白渠 C.六辅渠 D.都江堰
2.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0年
3.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4.隋朝的都城在(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建业
5.隋朝大运河的四段中,与洛阳相连接的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6.隋朝主持开通大运河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7.隋朝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
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B.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发展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8. 阅读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龙舟水殿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曰休《汴河怀古》
回答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哪一著名的水利工程?
②上述水利工程的功能是什么?当前,国家正在进一步扩展材料二中水利工程的功能,那么扩展其功能的重大建设工程是什么?
③材料二反映出唐代对该项水利工程的开凿普遍持什么看法?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第二课 贞观之治学案
出品人:王晶 审核人:史卫民 课型:新授 时间:2011-2-21
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A. 自主学习
1、唐朝的建立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 ,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就是唐高祖。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 ,他就是 ,年号 。
2、贞观之治
(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 力量的伟大,吸取 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 , ;皇帝要 ,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 , 。
(2)、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 。他任命赋予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做宰相,人称 。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 ,他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
3、女皇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 、 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 。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一:学生自己看课本p8-9,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问题二:贞观之治的表现:
五. 【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
四、【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
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2.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不同表现是( )。
A.重视农业生产 B.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国力不断强盛
4.连线
房玄龄 敢于直谏
魏征 善断大事
杜如晦 富于谋略
第3课 开元盛世 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
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A. 自主学习
(一)、开元之治
武则天以后,...................即位,在唐玄宗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
具........................
2、手工业品方面:(1)瓷器有..................的青瓷和................的白瓷最有名;
(2)、......................是艺术的珍品。
3、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洛阳、..........和成
都。...................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
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
(三)、唐朝的衰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天宝年间的............和..................的叛乱。唐朝由盛转衰。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1、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为什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统治的后期却使唐朝由盛转衰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说唐朝时城市有那些美好的方面?
C.知识拓展
我国是茶的故乡。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
五. 【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
四、【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10分钟)
【自我检测】
1、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
2、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3、瓷器有:------的-------和-------的-------最有名; -------是艺术的珍品。
4、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和------。(------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5、唐玄宗统治后期,------年间-----年的-----和-------的叛乱,又称--------。
唐朝走向衰弱的标志是:_______。--------(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6、-----的《------》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称为茶神。
7、材料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这是谁的诗句? 2)开元是谁的年号?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5)这种全盛局面是何时被打破的?
6)人们尊称这首诗的作者为什么?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
7)与这位大诗人同朝代的著名诗人还有哪些?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学案
出品人:高志伟 审核人:史卫民 课型:新授 时间:2011-2-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
2、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注意任用贤才,选拔有才干、有道德的人当官。)
设问过渡: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有效的统治,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创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叫做科举制度。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阅读15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隋文帝开始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分科考试)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正式诞生?(隋炀帝)
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过渡讲解:科举制建立之初的隋朝,选拔的人数不是很多。后来,经过唐初几位皇帝的完善,通过科举制度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二、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阅读16页课文和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
1、唐太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扩充国学规模)
2、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获益者。)
3、武则天怎样发展科举事业?(开始实行殿试,在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应举者。)
4、唐玄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把诗赋列入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八次亲自殿试应举者,录用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5、结合第16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填充)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有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
6、学生阅读16页小字部分唐玄宗处理曳白者和15页导入框李昂羞李权的故事,思考回答:这两件事说明科举制度讲究什么原则?(公平,真实。)
过渡讲解:因此,科举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学生根据18页动脑筋: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好)为什么?(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后来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2、学生阅读18-19页课文,按19页活动与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它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用功读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3、学生阅读19页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头书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读书人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认真攻读儒家经书,防止传抄错误。)
4、学生按18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有理吗?(他这些话不妥。因为熟悉朝廷事物和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并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5、学生根据17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用人制度、教育事业、文学艺术)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 )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
2.科举制在我国正式诞生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D.秦朝
3.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在( )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唐玄宗时D.武则天时
4.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 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D.明朝时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
A.500多年明朝 B.700多年 清朝 C.900多年 元朝D.1300多年 清朝
6.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隋炀帝分科考试 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举 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7.自隋朝确立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其意义在于( )
①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③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④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始于( )
A.东汉 B.明朝 C.唐朝D.隋朝
9.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科举制度从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
C.培养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英才。
D.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 )
A.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C.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D.选拔官吏必须实行世袭制。
11.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根本意图是( )
A.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鼓励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巩固封建统治。
12.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是( )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②隋文帝重视文学。③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④使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扩大地方自主权利。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③
13.下列属于完善科举制度的皇帝是( )①唐太宗 ②隋文帝 ③唐玄宗 ④武则天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问答题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⑴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⑵举例说明在科举制度下出现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科举不第的才华之士。
⑶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导学案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三单元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昔日的辉煌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5课“和同为一家”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基础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卷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三单元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综合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基础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基础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综合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综合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基础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基础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综合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综合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基础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基础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基础测评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