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1-31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学教育的目标并非只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着力于塑造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今天的中学生是在新世纪曙光中投入生活的新一代,如果他们缺乏科学素养将无法在未来的世界中求得发展。在和平年代里,国际竞争也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在“科教兴国”的策略指引下,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各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学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充分进行科学教育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这个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系统地研究。针对这一状况,我们进行了初中历史学科中科学素养渗透尝试性研究,以科技历史的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积极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同时能以科学家们的敬业、爱业的精神鞭策自己,增强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

一、实施科学素养渗透的初步尝试

一般说来,科学素养的培养基本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对已经被人们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有关自然界的理论;2.对一些科学探索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3.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包含在科学之间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在现有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掘科技含量较多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素养的渗透,以达到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决定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现有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科技史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续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在有效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生领略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不为某些假象所迷惑,从而提高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这是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基本体现。

如在讲到《晚清的文化》中的“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目时,教师上课时用预先制作好的青龙桥地段的复杂地形模型,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请他们提出减缓坡度的解决,并根据当时的条件选择出最佳方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由于是亲自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就特别深刻,物理学上的力学、摩擦等概念也显得容易理解了。同时又结合本市中学生为设计南浦大桥出谋划策的录像资料,使学生领悟到科学需要学习,更需要创造的道理以及现代社会中必须具有的合作、团队精神。

(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撑点是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科学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乎理性的思维,需要探索、质疑和创新。这部分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涉及,但它们有的出现在教材内容的介绍里,有的散见于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教学中设计一些较有质量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机器,学生形成了存疑的习惯后就会不断地探索形式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改常规,选择我军的作战方针为突破口,精心设问,环环紧扣、层层推进。“解放战争第一年我解放军连连获胜为什么却要后撤?”“青化砭战役胜利后,彭德怀为什么致电毛泽东要求改三面埋伏战术为分散敌人兵力的战术?”“毛泽东是否会同意这份电报的要求?”,运用一系列问题,把我党军事作战方针讲得深入浅出,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树立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观念和价值取向

科学素养渗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妥善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机械地传授只会使学生静态、被动的吸收知识,变成科学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科学观念的传承者和科学意识的实践者。只有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和直接经验,才能逐步树立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在宋元时期文化和对外交往》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课前的资料分析、课后的小报编写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用大量的中英文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仔细分析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详实地论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身上娇骄二气都有,做事学习往往眼高手低,加上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学生获得的信息量相当大,知道了不少东西,似懂非懂,生活上超前消费,学习上处于被动,或缺乏追求进步的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也有少数盲目崇洋,民族国家观念淡化。针对这些状况我们用“民族魂”中华精英的事迹和崇高思想“润物细无声”地灌输,让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之中受启发、得教育,领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思想素质。我们用周恩来、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荣业绩帮助学生树立敢于直面人生,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2.情感性原则。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总之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与教师产生感情的共鸣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不断完善人格。

3.借鉴性原则。历史知识具有借鉴作用,是由于历史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相似性,往往事不同而理同,古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后人都有借鉴作用。古人的治学经验,对今天学生的学习有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结,要善于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的实际谈古论今,由今及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现实感和时代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做人处世。

4.评价性原则。教师在讲授历史史实时要注意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用历史辩证的办法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史实,作出对史实的理论分析,才能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出历史的规律,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思维的飞跃,创造性思维也蕴含于中。

通过在初中历史科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尝试性研究,使学生们在智能和人格发展方面有所提高,能以优秀人物的创新意识克服任性,骄傲、缺乏恒心等不足,逐步形成科学、道德和高尚的人格。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提高,初步形成以简单知识传授为主向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转换框架。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从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认识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师必须于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适时根据学生的状况、教材的要求来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形势的需要。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通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要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的科技内涵,寓科学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把闪耀着科技光彩的宝藏准确、及时、系统地开发出来,恰到好处地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跨世纪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历史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渗透搞得更丰满。

参考文章:(1)蔡定基:《科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广东教育》,1995年第4期(2)王 素:《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比较》,《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3)陈建平:《从“专家说”到“科学素养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0年第 7期(4)余 海:《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人民政协报,2001年6月9日

附:初中历史科学素养渗透系列(七年级第二学期部分)

章节

渗透内容

目标

教学方法、手段

第十七章宋元时期的经济第

一节两宋的经济

1.能源的利用;北宋时煤不但被广泛用于炼铁,北方许多城市的居民还用煤炭作燃料。陕北人民已会采用石油,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石油为人类服务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石油”一词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首先使用、定名的。2.五大名窑:北宋中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应懂得“陶瓷在全世界,再没有象中国那样,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而中国瓷器对于欧洲后期的陶瓷的影响至今还是很深的。”瓷器外传,十五世纪后才遍及欧洲,辗转影响到全世界,给人类文明添上了新的一页。通过学习,要了解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3.棉花的种植:从棉花种植地域的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副业的过程中,知道我国植棉的历史悠久,以及棉花广泛种值、使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伟大贡献。

让学生知道,古代中国人民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是领先于世界的,今天我们应更好地利用和节约能源。了解中国对世界制瓷业的伟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热爱大自然,关心科技动态。学生应懂得古代科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长、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天工开物》插图为蓝本。画一幅古代采煤图。抄录苏轼为徐州太守时所作的《石炭行》。摘记《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关于中国一种能够燃烧的“黑石头”的资料与投影片上。组织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瓷器陈列室。看课本彩图“北宋钧窑玫瑰紫花盆”。师生可共同搜集书刊杂志上有关资料互相交流。郎诵教材中关于南宋棉毯的考古资料。用投影片打出1974年福建泉州湾发掘一艘南宋福建造的远洋货船的图。

第十八章第三节宋元时期的

对外交往

两大发明的西传:两大发明同造纸术一样对于东西方的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重温马克思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评价的那段话:“……,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

杠杆。”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边讲边填写教材下面的“想一想、试一试”,把四大发明经过整理成文。

第二十章明朝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

北京城的营造,明长城:北京城市局严整,建筑壮丽,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长城是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和北京城的营造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的建造分东西两部分,山西以东为东半部,多在高山峻岭之间,墙面系用大型墙砖砌成;山系以西,墙面不包砖,一般用土夯成。这种“因地制宜”的原则有科学性,就地取材,省工省料。

学生查看明长城示意图,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异同;让游览过长城的同学谈体会感受。搜集外国元首名人登长城时的采访录(如98年克林顿与妻女登长城的赞美词)

第二十一章明朝的边疆各族和对外关系第二节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远渡重洋,克服各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早于欧洲人的“地理发现”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勇于探索,一往直前,敢为人先的无畏精神,敢于大胆突破的个性品质是青少年要具备的。

将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列表比较(时间、次数、人数、船只数和船队规模)引导学生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历史作用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十六章明清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中药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博学务实的李时珍是传统药物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本草纲目》把中医传统的本草学推倒了光辉的顶峰。2.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霞客游记》既是杰出的科学着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部书关于西南在区石灰岩溶蚀地貌的系统介绍,地世界地理学上是个创举。徐霞客从年轻时起就开始有计划地考察旅行,“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登悬崖、临绝壁、涉洪流、探洞穴。

李时珍博览群籍,积累上千万字的札记;重视实践,经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获得广博的真知;尊重科学,力排迷信。他的献身科学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效法。徐霞客矢志远游,野外考察,出生入死,历尽艰险,重实际、重科学,一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永存的。

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李时珍》;参观药圃、药铺;请中医介绍中医药物学常识。用《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旅游风光录像资料片,观摩有关地理风光,然后讲述最早记录和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科学家徐霞客的成就。

第二十六章明清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

3.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着。这本书被誉为我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注重实践,注意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4.我国古代的国林建筑和艺术的结合,明清两代是古典园林建筑集大成的时期、中国的古典园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显要地位。

宋应星深入到民间,深入到生产实际之中去调查研究,发挥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从事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宋应星热爱科学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在科技史上永放光辉。我国园林以自然式为主,设计手法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提高风景的艺术感染力。园林中种种设计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看一看《天工开物》,然后利用投影或挂图介绍《天工开物》中的插图,讲解有关手工生产工艺程序,接着再讲解《天工开物》这本着作的内容和价值。将拍摄的古典园林景观的照片带来课上交流;谈谈游览古典园林的感受。组织大家看电影,去上海着名的古典园林,指导他们欣赏园林艺术。

第三节中西文化的交流

徐光启和《几何原本》、《农政全书》:徐光启虚心学习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创造性地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相互结合,他批判了以往保守思想,在天文、教学、生物和农学方面获得新的成就。

徐光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徐光启虚心吸收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翻译编写科技书籍,开启人们的心智。徐光启光辉一生可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伟大的、智慧的民族。

参观徐光启旧居;瞻仰徐光启墓及雕像,参观天主教建筑。组织学生讨论“对外来文化采取怎样态度”,要求学生动手编写一期历史科技名人专刊的小报;组织年级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出专栏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真题解析5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丹燕

粤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邵长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明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发勇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粤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杨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关丽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树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与“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论文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