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探索-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探索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1-31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联合国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像无形的绳索紧紧束缚着学生的手脚,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精神。但是,当今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技术迅猛地发展,知识的总量在数年内成倍增长,时代要求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及体会谈一谈。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是现代教学方法中一个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两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理解‘重农抑商’政策?”“怎样看待‘抑商’,这个政策在封建社会曾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讨论。有学生认为:“以农业为天下根本,打击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这样有利于社会安定,这个政策应该肯定。”还有学生认为:“这个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应该否定。”又有学生认为:“尽管西汉政府奉行了一套‘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下,商品经济仍然兴盛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商人财力雄厚,甚至‘富于天下’。”我肯定了学生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全面。然后,我归纳学生的发言,作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说明我国古代一直把农业称为“本业”,而把商业称为“末业”,因此长期以来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其次,介绍西汉初年各统治者普遍重视农业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是汉文帝诏书中“夫农,天下之本也”,同时介绍从汉高祖起实行禁止商贾及其子孙为官,禁穿丝、葛、毛织衣服,禁止乘车骑马,并加倍征收算赋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推行抑商措施。直至东汉,统治者依然规定商人不能兼营农业。这说明重农抑商是当时的一贯政策。第三,对于这个政策既要肯定它对西汉农业的恢复、发展和政权巩固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指明限制商业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以及它对后世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中国商品经济长期不发展的原因与“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往届的高考题──黄宗羲“农商皆本”一题,并总结说明“商亦本”观念并不始于黄宗羲。古代中国人并不都愚昧地视“商”为洪水猛兽,聪明的古人早已看出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凡“本”皆重之,凡“末”皆抑之。东汉末年思想家王符《潜夫论·务本》中的一段话就很有代表性:“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这样,给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的门户。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在于激发、鼓励、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会会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农民战争问题。因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几乎都爆发过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我着重分析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和意义,使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那么,在以后学习“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秦末农民起义,分析其作用。学生就会以分析秦末农民战争作用和意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借鉴,从而得出这次农民起义同样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同时辨别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推翻”了暴秦,后者是“瓦解”了东汉政权,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使其一蹶不振。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找出共性和个性。当讲完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我引导学生思考,尽管每次农民起义都有其爆发的具体原因,但是撇开具体原因,怎么总结出共同的原因呢?有的学生回答是“统治阶级的暴政”,也有的回答是“遇到自然灾害,统治者照样催租交税,农民无法照旧生存下去”。学生回答的众多内容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谈,不能全面概括。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共同原因,一学生回答“天灾人祸”。纵观历次农民起义,其爆发原因尽管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因素,这一学生仅用四个字就将复杂的原因展示出来,回答得很到位。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优化学习,让学生抓住重点,挖掘出知识的内涵

以《美国内战》一课为例,本节突出三个重点:一对矛盾、一个人物、两个法令。

一对矛盾,就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在简要概括了19世纪上半期美国北方、东部经济发展的状况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资本主义发展最需要什么?”(资本、劳动力、原料、市场)引导学生总结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规律性的问题,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通过这四个条件,对南、北方史实的不同对比,史论结合,引导出当时产生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必然结果,而黑奴制的存废问题成为此矛盾的焦点,从而得出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物,就是领导美国北方资产阶级取得内战胜利的风云人物──林肯。林肯凭着勤奋、刻苦、好学,还有诚信的美德,终于从社会底层一步步获得了参政的机会,并成为美国第16任民选总统,是时代造就了他。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内战初期,他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结果北方失利。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他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这两个法令,带领美利坚民族向着恢复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目标前进,迅速扭转了战局,从而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两个法令,即上述《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我提出设问:两个法令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这是因为两个法令解决了当时最实际的问题,具有最现实的意义。对奴隶而言,最渴望获得的莫过于自由,废除罪恶的奴隶制;对农民而言,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土地,以民主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因此,在自由和土地的旗帜下,汇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他们肩并肩走上战场,为自由和土地而战。林肯颁布的两个法令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心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他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的伟大之处。

本节的三个重点问题:一对矛盾是导致这场内战的根源,时代造就了林肯总统,两个法令则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这就是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内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崛起,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教学中;抓住重点,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揭示教科书中并没有明确展示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笔者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周谊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孙秀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翠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堂实录视频-周如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广东

#陕西中考#2019陕西中考历史部分备考攻略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杨维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陈苗苗

与“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探索”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论文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