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1-30

创造教育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造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理想、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智力,丰富学生知识容量,锻炼学生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指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科学、参与科学、献身科学的心理品质。一个人不热爱科学,没有创新意识,缺乏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攻关意志和高尚的情操,要想在科学领域有所突破是不可能的。科学意识与创造精神紧密联系。要在科学领域有所作为,离不开创造精神;而创造精神又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因此,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一要积极启蒙和正确引发学生的科学潜能、开创科学途径。在知识传授中,要适当留有问题悬念,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质疑、思考、感悟、探究中体验科学内涵,萌发科学灵感和创新机遇。同时,还要辅助于科幻读物、科技实践、科技制作等,增强科学意识,体验科学的成就感。二是启迪学生热爱科学的人文精神。在创新中发现科学现象、探索科学奥秘、转化科学成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寓科学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将科学家、杰出人物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展现揭示,以启迪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科学,增强学生的科学人文观。

二、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创造个性是在创造活动中个人心理品质特征的反映。它包括好奇心与求知欲、独立性与自主性、勇于怀疑与富于冒险的精神等。

教师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就要做到:

1、营造创造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发散思维、质疑提问;敢于否定教学内容;敢于否定教师观点;敢于对复杂的现象和奇怪的事物发表不同见解。要解除束缚学生好奇心的心理障碍和清规戒律,抛弃封闭学生多向思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宽松平和的空间里打开想像闸门,奔放思维激流,积极发言,阐述见解,增强求知欲望,开启创造心灵。

2、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更新观念,变革模式,大胆摒弃旧的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陈规陋习,消除求异思维中挫伤学生能力的发展、压抑学生独立思考的种种因素,教育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3、培养学生冒险精神。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反复试验、反复失败、直至成功的漫长历程,其中不少项目不泛险象环生。在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试验,教师要亲自指导、科学推理、规范程序、规范操作,避免险情发生。

三、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是指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创新,既要有创造精神和创造个性,还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创造,如维纳斯的雕像、二泉映月的琴声、蒙娜丽莎的油画等,都源于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创造思维还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一是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敏锐快捷地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二是打破心理定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克服惯性思维形成的心理定势,通过触类旁通、随机应变、收集新信息、研究新事物,发展思维的变通性。三是消除从众心理。人们的思维可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容易使人们注重演绎,忽视归纳,盲目从众,唯师唯上,对群体压力不假思索、盲目屈从。求异思维则是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探求答案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提供、大胆创设启发学生求异思维的若干问题,以利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多层面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一脑筋急转弯,说是一桌有四角,锯其一角,尚剩几角。运用创新思维分析具体锯法:沿对角线锯,剩三角;按其中一角的角分线锯,剩四角;当锯路不通过任何一角时,则剩五角。用不同角度和求异思维方式创设锯法,答案有三。这就否定了传统思维的四角方桌锯其一角尚余五角的单一结论。再看下例:点燃四支蜡烛,风吹灭其中一支,还剩几支?静态思维者会不假思索地得出尚余三支的结论,而以动态的、辩证的创造思维去思考,则会认为吹灭的不再燃烧,当其他几支因未被风吹灭而燃尽时,而灭了的一支则剩下了。从以上二例不难看出,创造思维始终是结合具体情况、依据具体分析来完成判断的。因此,其辩证性强,解决问题更趋全面合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教材内容、现实生活和学生特征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探究摸索,不断实践总结,不断改革创新,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寻求学校创造教育的有效方略,以培养、造就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少年派:文科班主任真是绝了!让中考状元跪着上他的历史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世杰

中考历史周年热点探析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关丽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巧霞

粤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杨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堂实录视频-周如萍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高振锋

高晓艳《中考历史文字型材料题答题技巧》微课——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九中大同校区2019.5.27

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论文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