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谈历史教学中的精神文明教育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担负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职责,中国古代史更是这种文明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这些历史教师要理清这一文明的发...
关键字:历史教学精神文明教育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担负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职责,中国古代史更是这种文明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这些历史教师要理清这一文明的发展历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食粮。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尽管各个社会这两种文明的程度不同,性质各异,然而社会的发展总是反映在这两种文明的发展上,因此进行中国古代史教学,弘扬传统的精神文明,对当代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不仅是顺理成章,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还有数目众多价值连城的文化典籍,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熠熠闪光。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那些维系着民族存续,支撑着民族大厦的栋梁,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灵魂。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堪称后世楷模,是应该继续和发扬的,但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他们身上,也不乏糟粕性的东西,这是应该要摒弃的。只有批判地继承,辩证地吸收,才能使这些古代的精神文明财富在培养当代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使之更好地为发展民族新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那么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哪些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内容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点浅见:
一、爱国主义的传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起码的道德规范,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振兴而英勇斗争,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之士。张骞两通西域,郑和七下西洋,戚断光荡平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抗击沙俄侵略,他们在御外侮、保疆土,维护国家统一,宣扬民族国威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志士仁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他们的言行铸造了爱国主义的丰碑。通过这些史实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民族,从而产生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对自己祖国命运的关心,真正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树立起对祖国应负的责任感。这种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生机和凝聚力,这种活力将转化为当代青年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二、以天下为己任,为民兴利除弊的高尚行为
中国古代没有也不可能有“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不少有远见卓识的人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悟出要治天下必须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的道理,故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孟子有“民贵君轻”论,李世民有“载舟覆舟”说。还有历代也不乏为民兴利除弊的高尚之士,如西门豹治邺,“民人以给足富”,李冰凿都江堰,使川西成为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等等。他们以其功绩牵动着人民的心,为世代所传颂。基于这些史实,我向学生指出:人类的活动总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类要生存,社会提供了许多赖以生存的条件,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对社会做出贡献。当代青少年是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要比古人做得更多更好,思想境界更为高尚,这样才无愧于古人。
三、顾大局,识大体,以团结合作为主的度量
在中国数千年的古代史中,有着许许多多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同心而终成大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自古传为佳话,流传至今,引为古训。如郭子仪以国家大事为重,不挟嫌报复李光弼,同心讨贼,克敌致胜;岳飞“精忠报国”,坚持抗金,为后人敬仰。我在讲述这些史实时,适时地告诫学生:这些人物都是统治阶级,他们的忧国是和忠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操守也有着封建色彩。然而他们的度量不失为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与尚存于现实生活中的玩弄权术、挟嫌报复的陋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鉴古观今,我认为这宗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意义,让它放射出新的光华。
四、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传统美德
最近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八荣八耻”,强调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骄奢淫逸”为耻,知荣明耻,意在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识到“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所以他在创业治国中坚持节俭,力戒奢靡,这与他创造的“贞观之治”盛世景象不无联系。王安石身为国相而自奉清廉,不收受下属馈赠,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而昭章史册。相反,昏庸腐朽、骄奢淫逸而国破身亡的暴君污吏也非罕见,如石崇斗富,结果招致杀身之祸。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句“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正揭示了这样的一条警世真理。在历史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把艰苦奋斗、勤劳节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修养贯穿于将来修身创业、建设国家的一切行为中。我国古代史上还有许多由于刻苦努力,勤奋不已而在文化学术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如孔子作《春秋》,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司马迁着《史记》,“成一家之言”,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李时珍完成巨着《本草纲目》,成为杰出的医药学家。其人其事,教学中都可以帮助学生明是非、辨善恶,树雄心、立壮志。这无疑对学生高尚品德和优美情操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我是常抓不懈的。就其方法,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一、对比法
包括中外对比、古今对比、正反对比。如在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我就采用了中外对比法,指出中国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硕果累累。讲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他科技成就时,指出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对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近一千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要早约三百年,明朝郑和下西洋,其时间早、规模大,活动范围广等方面都是当时西方望尘莫及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现在的经济文化虽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但只要振奋精神,奋起直追,中华民族完全可以毫无逊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时我又用了古今对比法,封建时代,农民要负担田租、徭役、兵役等,即使是盛世时期也不能幸免。但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封建士地制度的消灭,租赋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在当前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农民不再负担农业税了,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由于共产党的领导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又如对中国古代着名人物的教学,我就采用了正反对比法,指出中国古代有爱国爱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败类;有戎马倥偬、艰苦创业的开国之主,也有养尊处优、昏庸荒淫的亡国之君;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的仁人志士,也有乐不思蜀、苟安夕旦的腐败之徒;有为民请命、救民水火的大夫,也有草菅人命、鱼肉百姓的暴君酷吏。前者流芳百世,后者遗臭万年,以此来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情。在正反对比的教学中,主要是用正面形象来感染学生,但也不能轻视反面形象的作用。反面材料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人类就是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不断吸取教益而前进的。
二、课外配合法
由于历史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不可能对有关精神文明的内容补充过多,引申太远,选择课外配合的辅助办法很有必要,而且也很有效果。具体做法是:将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有计划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历史小丛书、参考书中的有关章节给学生阅读;或组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看过书后进行讲故事比赛;或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历史之窗”,定期刊登有关古代精神文明的内容。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对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应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切不可本末倒置,主辅易位。
三、联系引申法
包括因时因地联系和纵横联系。如讲汉与西域的关系时,联系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讲到春秋五霸时,说明浙江当时属于越国,联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讲到元朝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依据时,纵向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到台湾,还可以联系郑成功收复收复台湾等。在讲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及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规模时,横向联系可与当时世界科技成就及航海史挂起钩来。通过这种方法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发挥了在古代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教学,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接受这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自己为祖国刻苦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