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理念100问:92、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课改理念100问:92、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

课改理念100问:92、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

查字典历史网 2013-01-15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这次课程改革产生的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了以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单一性,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进取、开拓精神的人才。每门具体学科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即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样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性(即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模糊性和笼统性,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科、学段水平提出不同目标。

但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能够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认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获得知识的方法,要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来说,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了“事实性的知识”,而且也包括了“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说的“方法”。因此,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以一定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的,离开了程序性知识,也就没有任何的事实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所谓能力,无非是解决某一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熟练程度,这种熟练程度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熟练程度,对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的熟练程度,对采用常规或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能性大小的理解程度。而所有这些,又都依赖问题解决者所拥有的有关知识的丰富性程度和结构合理性程度。那些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所以,能力问题最终可以转化为知识问题;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的目标的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本文根据《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单元三)编写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广东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关丽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周巧

2019年江门市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改革暨中考研讨会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钟永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邢晓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明志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曹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柳洁琼

高考历史客观题主观化,主观题多样化,题型灵活多变该怎么作答?

与“课改理念100问:92、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论文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