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计划表格北师大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计划表格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计划表格北师大版

查字典历史网 2016-10-26

为了保证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充实的学期,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监督孩子们的学习。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提供了七年级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计划,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思想,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合作学习”模式为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学校合作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大统一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大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已有的历史认知水平并不高,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对三国这段历史(诸葛亮、曹操等人)比较熟悉,但对北魏孝文帝此人及其改革的事迹闻所未闻。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生疏的少数民族知识问题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让学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也并不容易。但是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善于表现。给他们一个生活的,探究的课堂,让他们积极地去说、去想象、去表演,去探究,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所以,我采用合作与探究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能力。

能够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能够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采用讨论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后搜集有关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互相交流,加深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特征的理解。

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同时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以下教法:

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

2.合作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七、课前准备

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古朴的、未知的一切。因此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搜集有关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从而为上课做好准备。

教师课前充分熟悉教材、研究教材,组织学生预习、搜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有关资料,教师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如“西晋内迁各组分布图”地图,文字史料《魏书》《资治通鉴》中的片段,孝文帝图片、《爱我中华》歌曲等,然后整合这些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精心制作课件,书写教案。学生分为四大组,前后四个人为一讨论小组。教具会用到电脑、投影仪、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放映课件、音频,上课前到班级先试用,会用到粉笔来板书。

八、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民族远不止这些,为什么有些民族就淹没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呢?因为各民族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互相取长补短,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逐渐趋同,这种现象就是“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又是如何与汉族进行融合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师:首先同学们根据课件上几道简单的填空题“与书本合作”,快速地把课文自习一下,找到答案后请在书上划下来。

一、五胡内迁

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 匈奴 、 鲜卑 、 羯 、 羌 、 氐 。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目的:学习和接受 汉 文化,进一步加强对 黄河流域 的控制。

2、内容:﹝1﹞、494年迁都 洛阳 。

﹝2﹞、汉化措施: 穿汉服 , 学习汉语 , 采用汉姓 , 与汉人通婚 。

﹝3﹞作用:促进了 民族融合 。

师:下面我们“与同学合作”,

请同学们观察“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看地图,你能得到哪些有些有效信息?

生:西晋时期的都城在洛阳;西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羌氐

2、少数民族为什么会内迁?

生: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内迁。

3.想一想,少数民族内迁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生:游牧民族和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民族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各民族逐渐融合。

师:在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那么,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鲜卑是个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呢?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畜牧迁徙,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材料反映出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生:鲜卑族是个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这样一个落后的民族,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呢?这对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鲜卑贵族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直接原因。北魏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到要稳住政权,必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拓跋宏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北魏上下开始了一场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谁是孝文帝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孝文帝(467-499年),拓跋宏,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五岁时登基,二十四岁时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

过渡:孝文帝亲政以后,烦恼特别多,他发现一个比较落后的民族能统一黄河流域实属不易,最近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平城这里春夏太短,冬天太长;离粮食产区太远,离北方的劲敌柔然却太近;鲜卑族的野蛮落后成分太多,知书达礼的文化氛围太少,而那些守旧派们却不愿改变,这样下去我们何时才能巩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呢?同学们看书告诉我,孝文帝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首先他干了什么事?

生:1.迁都洛阳

师: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师: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但保守势力们是怎样的态度呢?下面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分别扮演下面四位守旧派的角色,最后全班推举一位同学扮演孝文帝。咱们再现一下当时孝文帝和守旧派关于是否迁都激烈论战时的场景。

甲: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虽说有点冷,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

乙: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

丙: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丁: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经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都。

师:面对众多的守旧反迁都势力,孝文帝会用什么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

生: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2.汉化措施

师:虽然人来了洛阳,但是孝文帝感觉还是身处平城,一点没有文化名城的韵味:大臣们还是穿着以前胡服,说着以前的鲜卑语,心里还是想着以前的旧习俗,一点都没有汉人的礼仪风范,这样下去我们何时才能像汉人一样先进发达?于是孝文帝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请结合材料说一说孝文帝具体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 材料一 (两张图片)

生: 穿汉服

§ 材料二:魏主下诏:“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把后人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称王,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之元,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资治通鉴》

生: 采用汉姓

§ 材料三: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

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

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生: 学习汉语

§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生: 与汉人通婚

3.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师:孝文帝采取了这么多措施,有没有收到他所预期的效果呢?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我们来看一段话,这是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后,他所描述的情况:自晋宋以来,人们以为洛阳荒凉无比,那是认为长江以北都是夷狄的缘故。不久前我到洛阳,才知道穿着华丽服装的大家世族,在中原也比比皆是。那里的人们识文知礼,物产丰富,生活宽裕,是我从前没有见到过也形容不出来的。

通过这段话同学们发现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生: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学到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师:孝文帝改革除了给少数民族带来了很多变化,我们汉族人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呢?

生:通过胡椅(汉人做凳子)、吃烧烤、胡饼等汉人生活习惯的新变化反映孝文帝改革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师 :总的来说,孝文帝改革有力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师: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那鲜卑族上哪去了?

生:没有,融入汉族之中。

师: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但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我们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请同学们参照下面这个评价标准进行讨论。

评价标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生:孝文帝改革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最后教师总结:“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文帝的改革距离我们现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计划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艳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张居正改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孙阿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胡蝶

中考历史时间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巧霞

中考历史周年热点探析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孙泽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希腊先哲精神的觉醒》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汇报课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3)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郑伟

与“七年级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计划表格北师大版”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设计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