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亚非拉的奋起
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为您推荐的亚非拉的奋起,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亚非拉的奋起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的特点如下:
首先,本课的内容涉及地区极为广泛,有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有埃及独立运动等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浪潮、还有古巴的独立斗争;其次,本课的内容头绪较多,既有民族独立运动,又有经济发展概况;第三,本课内容识记的要求高,既要掌握各个时间段内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又要掌握亚非拉各个地区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概念;第四,本课的内容牵涉旧知识较丰富,以印度为例,既有遭受民族奴役的悲惨经历,又有反抗民族压迫的艰辛历程,还有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壮丽画卷。同时,课本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亚非拉在现代化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命运。
本课内容的重点:
第一,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教材用了最多的篇幅介绍印度的历史、印度的今天并隐含着对印度未来的思考,指出印度原来是亚洲面积最大的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的时间长达近二百年之久。教材还介绍了印度自19世纪中期以来就出现不少次大规模的民族独立运动,告诉我们印度独立国家的建立是几代印度人坚持了长达百年之久、前仆后继地进行大规模反英斗争的结果。
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历史:从纳赛尔发动埃及武装起义到非洲三十多国独立(非洲独立年),从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到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纳米比亚独立。教材通过点明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主义者入侵和奴役非洲500年历史的终结,帮助学生了解非洲现代的历史。
本课内容的难点:
第一,印巴分治。印巴分治既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成果,又是不利于印巴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之一。影响印巴地区稳定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中,既有该地区历史上的民族宗教对立问题,更有英国在被迫结束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所采用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后患,特别是分而治之政策所带来的克什米尔领土之争问题。印巴之争不仅是南亚地区安宁与发展的巨大障碍,而且还影响到世界的安宁。
第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教材虽然对收回巴拿马运河只作了简要的介绍,但却表达了斗争历程的艰苦,主权之争的激烈。为什么这一争夺十分激烈?为什么美国最终放弃了运河主权?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联系巴拿马运河的历史和巴拿马运河所处的地理位置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教法建议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2.根据教学条件,以幻灯片、投影片或小黑板等方式中的一种展示有关印度独立与振兴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史上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行点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4.教师还可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印度经济发展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沿着尼赫鲁式社会主义模式发展,经济呈平稳低速增长。90年代以来,印度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经济向国际化转轨,年均增长达6%以上。印度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七,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却居世界第二。今天,重新发现印度的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在21世纪的国际体系中,印度将同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一起,成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2)印巴冲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当尼赫鲁等人同意分裂印度的蒙巴顿方案的消息被甘地获知后,这位为自己祖国的独立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由印度的诞生竟要以国家的分裂为代价,他不禁情绪激昂地高呼:让全国在烈火中燃烧吧!我们决不会放弃祖国的一寸土地!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3)简要提示亚洲的独立与振兴还包括盛产石油的西亚地区,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根据教学条件,以幻灯片、投影片或小黑板、历史挂图等方式中的一种展示有关非洲独立与振兴的概况以及思考题、讨论题,并组织讨论。如:(1)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2)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结合地图概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4)结合课外阅读,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简要介绍古巴的历史,讲述二战后独立斗争的经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合以幻灯片或投影片展示的历史图片,更加直观地展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情况。第一,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提问学生: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根据教学条件,以幻灯片、投影片、小黑板、历史挂图等方式中的一种展示巴拿马运河的概况,并作简要讲解。第一,结合地图指出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第二,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第三,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填写下表:
亚非拉独立与振兴历史进程表(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地区时间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1947年 蒙巴顿方案
1950年 印度共和国建立
1952年 埃及起义
1953年 埃及独立
1956年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立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古巴武装起义
1959年 古巴革命政府建立
1960年 非洲独立年
70年代 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巴拿马收回运河部分权利
90年代 纳米比亚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2.指导学生在新课结束后概括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
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
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
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可参考教材分析部分)
活动与探究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见教法建议有关部分。
五、参考书目与推荐网站
1.参考书目
《国别地区研究(亚太中东西欧)》(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南京大学)
2.推荐网站
http://www.google.com/
http://www.sina.com.cn
http://www.999.com.cn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 李华)
参考资料
二次大战后,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战后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历史上看,二战前,除日本以外的亚洲诸国,都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奴役,它们具有要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愿望。其次,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疯狂侵略,被侵略地区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抗击侵略者。这对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二战结束,一些国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统治崩溃的短暂时机,迅速掀起了争取独立的运动。但是,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却卷土重来,妄图恢复殖民统治。这样,民族解放运动也就不可避免了,它迅速从东亚、东南亚、南亚,扩展到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之称的印度掀起了反英斗争的怒潮。当时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助手的伊斯梅形容当时的印度像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狡猾的英国殖民者为了挑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对立,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终于导致了印巴分治。1947年6月,蒙巴顿公布了蒙巴顿方案,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并让一些王公土邦自行决定加入前者或后者。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都表示接受。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治。
尼赫鲁
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出生于婆罗门贵族家庭。年轻时在英国接受教育。1920年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9年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总书记,以后屡次当选国大党主席。他曾9次被监禁,前后在狱中达l0年之久,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印度独立后任内阁总理,直到1964年病逝。1954年,曾同中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万隆会议发起人和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他在执政时期执行过扩张主义政策。
印巴战争
二次大战后,随着英国势力的衰退,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获得了独立,但按照居民的宗教信仰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在印巴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克什米尔位于印巴之间,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人口约500万,其中近80%为穆斯林,20%为印度教徒。1947年10月,印度利用信奉印度教的王公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此举引起当地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后,巴基斯坦也出兵克什米尔,由此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经联合国调解,双方于1949年1月停火,7月划定军事分界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的3/5地区和400万人口,巴基斯坦占有2/5地区和100万人口。然而,这一协议并没有解决双方的争端,而是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1965年8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再次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双方军队先后越过军事分界线,展开激战。战争持续到9月下旬,但任何一方都未取得明显胜利。9月23日,双方宣布停火。次年1月,在苏联斡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签署《塔什干宣言》,同意将各自军队撤回战前阵地,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内部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两个地理上被印度分隔的区域间的矛盾开始凸现。1971年3月,东巴局势动荡,驻军哗变,宣布成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为了阻止东巴独立,巴基斯坦当局调动军队进入东巴,镇压独立运动。支持孟加拉国临时政府的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于11月21日出兵东巴,随后又于12月3日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向西巴进攻。这样,原来的巴基斯坦内战演变为第三次印巴战争。两翼受敌的巴基斯坦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印度则得到苏联的全力支持,因此战争形势明显有利于印度。12月16日,印军攻占东巴首府达卡,次日,双方停火。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肢解、削弱了巴基斯坦,改变了南亚的政治版图,东巴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但印巴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仍是不时诱发地区冲突的悬案。
亚洲一些国家的独立
菲律宾:1944年美军重新占领菲律宾。1945年9月,马尼拉爆发了有6万人参加的群众大示威,要求独立。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宣告独立,成立菲律宾共和国。
缅甸:1945年英军重返缅甸,恢复了殖民统治。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领袖昂山力图通过与英国谈判,争取独立。但独立未成,昂山等被害,激起群众更大的反英运动。英国迫于形势,将政权移交给缅甸资产阶级。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正式独立。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原名锡兰。曾先后遭受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殖民统治。1948年获得独立。
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投降后,英国又恢复了对两地的统治,并于1948年成立马来亚联合邦,把新加坡从马来亚划分出来,成立单独的直辖殖民地。在人民反英斗争的压力下,英国于1955年宣布马来亚实行部分自治。1957年8月,马来亚宣告独立。新加坡于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5年成立共和国。
纳赛尔
纳赛尔(19181970)曾任埃及总统(1956~1970),是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治家。中学时代曾组织和领导学生反英示威,数次入狱,在狱中曾参加青年埃及党。1938年毕业于开罗皇帝军事学院,后任该学院教官。40年代中秘密筹建自由军官组织,1950年任该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1952年,领导该组织推翻了埃及法鲁克封建王朝,赢得了七月革命的胜利。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时,任政府副总理,次年任总理。从1956年到1970年去世前一直担任埃及总统。1956年7月26日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0月,英国、法国、以色列联合进攻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全面爆发。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英勇打击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纳赛尔本人也获得了阿拉伯世界广大人民的一致爱戴,被人们尊称为雄狮、新萨拉丁(注:萨拉丁,是中世纪埃及、叙利亚、也门和巴勒斯坦的素丹,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最著名的穆斯林英雄。)。
纳赛尔还是著名的国际政治活动家。5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并和铁托、尼赫鲁一起发起不结盟运动。他为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亚非人民团结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由军官组织
埃及军队内部的反帝反封建组织。它的成员是埃及军队中的一代爱国青年,大部分是青年军官,代表埃及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秘密活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他们的活动更为积极。1950年,该组织成立了以纳赛尔为主席的执行委员会,作为自己的领导机构。不久,它的秘密组织就遍布各兵种。1952年初,该组织确立的具体革命目标是:消灭殖民主义,取消封建制度,根除垄断资本主义剥削,建立社会正义,加强军队,建立稳定的民主生活。这个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1952年7月,他们在纳赛尔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在群众支持下,自由军官组织迅速推翻了法鲁克封建王朝的统治,获得七月革命的胜利。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
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被英法垄断资本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所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英法在中东的利益。英法和以色列联合作战。10月29日,以军分三路突然进攻埃及的西奈半岛。31日,英法从海、空袭击埃及,随即入侵埃及领土。埃及军民奋起抗击,世界各地也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英法侵略、支持埃及正义斗争的浪潮。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从埃及撤军。次年3月以军也从埃及撤出。
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在1960年,就有刚果、乍得、尼日利亚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故有非洲独立年之称。它标志着战后非洲大陆的崛起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纳米比亚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南非洲(即纳米比亚)是德国殖民地。1920年国际联盟曾将它交给南非委任统治。二战后联合国又让南非托管西南非洲。1949年西南非洲被南非所吞并,遭受南非当局的野蛮统治。西南非洲人民为反抗殖民统治进行了坚持不懈的英勇斗争。60年代,联合国大会撤销南非对西南非洲的托管权。之后,联合国又通过决议,谴责南非当局无视联合国决议,并依照西南非洲人民愿望将西南非洲正式改称为纳米比亚。在纳米比亚人民武装斗争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南非被迫接受联合国决议,承认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共和国正式成立。
地图《非洲独立进程》
非洲是一块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践踏、蹂躏的大陆。从15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就开始侵入非洲,到20世纪初,整个非洲几乎全部沦为殖民地。二战结束时,非洲政治版图上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和埃及三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从地图上可看出,其余92%以上的地区仍是英法等殖民者统治地区。
非洲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揭开了蓬勃发展的新篇章:从50年代到60年代,有39国获得独立;70~80年代,有9国获独立;90年代纳米比亚独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最终胜利。
古巴革命
古巴在16世纪曾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9世纪,古巴人民进行了长达30年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即将推翻西班牙统治时,美国侵入古巴,攫取了古巴30年斗争的胜利果实。此后,古巴长期处于美国的奴役之下。1952年,美国又支持军人巴蒂斯塔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亲美独裁政府。古巴人民不甘心屈服于亲美傀儡政权的统治。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带领150名青年攻打圣地亚哥蒙卡达兵营。攻打失败后,卡斯特罗被捕,1955年获释流亡墨西哥。1956年12月卡斯特罗带80人乘格拉玛号游艇在古巴登陆,后转入马埃斯特腊山区展开游击战争。1957年全国革命高潮兴起。1958年革命武装打败了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控制了古巴大部分地区。1959年1月,革命武装力量开进首都哈瓦那,政府军投降,革命取得胜利。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地图《巴拿马运河区》
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蜂腰地带,纵贯巴拿马地峡。全长约81千米,宽152~304米,最高处高出海面25米。有船闸6座。运河使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航程缩短1万多千米。可通5万吨海轮。通过运河需要8~9个小时,平均每天有40多艘船只通过。1903年美巴签订《巴美条约》,美国获得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运河及运河区的权利。1904年美国开凿运河,1914年完工,1920年正式开放。运河区对宽16.1千米,在美国的控制下成为国中之国。60余年间,美国共获利450多亿美元,而巴拿马仅得11亿美元。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及运河区主权进行了长期斗争。经过谈判,1977年9月巴美双方签署条约,废除旧《巴美条约》,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主权。至1999年年底,巴拿马已完全收回运河区的主权。
20世纪下半期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阶段
20世纪下半期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5年8月至195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亚非会议前夕,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即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可概括为:
1.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而中心地区却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与二次大战多数民族独立运动失败不同,这一时期相当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并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民族独立国家。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地区之所以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与二战期间该地区形成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中坚力量密不可分。
2.美国的干涉成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主要障碍。
3.爆发民族解放运动的地区和国家发展不平衡,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亚洲,随后发展到北非。
4.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激烈争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
5.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方式多样化。
1955年亚非会议至1974年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特点可概括为:
1.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自觉地联合反帝,积极地相互支持。1955年4月,由亚洲南部五国总理发起召开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是这一特点的主要标志。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64年,发展中国家形成七十七国集团。
2.民族独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运用本国资源建立联合反帝组织。1960年成立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
3.民族独立运动取得广泛胜利,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这一年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到70年代初,像几内亚比绍、巴哈马、格林纳达、斐济等这样的小国,都能争得民族独立。
1974年4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至20世纪末,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特点可概括为:
1.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流已转向在巩固政治独立的同时,着重发展民族经济,并争取改变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1974年4月,联合国大会举行第六届特别会议,研究原料和发展问题。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
2.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不断加强,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联合国成立后,多年来曾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机构。美国曾运用它的影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随着新的民族独立国家越来越多地加入联合国,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逐渐得到了改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联合国在非殖民化和支持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权利方面,作用越来越大。1989年,纳米比亚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进行了大选并制定了宪法。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正式宣告独立,成为联合国第160个成员国。
3.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全面崩溃。1974年以后,非洲和拉丁美洲又有一系列殖民地国家通过不同的斗争方式获得民族独立。至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除了像非洲尚有几块很小的殖民地外,已没有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全面崩溃。诚然,长期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苦难、贫困、饥饿、经济落后与政治不稳定,却非短期内能够清除和解决的。这需要民族独立国家的人民和政府继续努力奋斗,总结经验教训,遵循科学规则,团结世界各国的进步力量,彻底改变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殖民主义体系的严重后果才能在亚非拉彻底清除。
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第三世界国际组织,即七十七国集团诞生。1963年在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大会。当时亚、非、拉美75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七十五国集团增加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以《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的名称发表了1963年75国提出的联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七国集团。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进一步走上了联合斗争的道路。以后,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国人数不断增加,到1985年已增加到125个国家,包括了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但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仍然沿用下来。1964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作为一个常设机构。贸发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七十七国集团在每次贸发会议前都召开部长会议,共商对策。七十七国集团主要是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的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如果说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组织,那么,七十七国集团就是第三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二者的建立,都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标志。从此,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这给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以有力的冲击。
不限 |
历史教案 |
历史课件 |
历史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