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多数时候历史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希望你喜欢。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 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 ②推行均田制 ③建立三长制 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 ②均田制 ③三长制 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强化提高
7.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12.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化。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高考猜想
1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官吏俸禄制加强了对豪强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
2.A 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3.B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4.D 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服装、语言、姓氏、婚姻、籍贯等。
5.A 从时间看,484年实行俸禄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
6.D ①俸禄制③三长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符合主题干农业改革的措施应是②均田制和④租调制。
强化提高
7.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教材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
8.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农耕文化。
9.C 本题可用排除法。鲜卑贵族大多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因此②不正确,凡含有②的选项皆可排除。
10.C A、B两项可以是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和原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且只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有影响,而不能影响隋唐均田制的实施。D项屯田制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C项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即暗示不会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实施。
课外延伸
11.【解析】回答第(1)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回答第(2)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回答第(3)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回答第(4)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12.【解析】本题以风俗习惯的改革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时应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回答。
【答案】(1)措施:改着汉服,改易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改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3)春节时,跪拜磕头,上坟烧香的习俗;结婚时大要彩礼;厚葬习俗等。
高考猜想
13.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说明C正确。由众心恋旧说明B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正确。
14.D 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是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学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学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word教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word学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教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word教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开辟新航路》word教案》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罗斯福新政》word教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7课《启蒙运动》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word教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word单元复习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教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学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教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学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word教案1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word学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教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word教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word教案.docx
2013人教版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word教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word教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word教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word教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word学案
2013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word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