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外国语学校12届高三历史上册10月月考调研检测卷-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厦门外国语学校12届高三历史上册10月月考调研检测卷

厦门外国语学校12届高三历史上册10月月考调研检测卷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6-20

(本卷共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 )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2.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3.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4. 图1为某博物馆藏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

A.是大一统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5. 图2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6.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7. 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

A.独裁政治 B.分权政治

C.官僚政治 D.贵族政治

8.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康熙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 B. 最初的职能主要是处理军务和其他政务

C. 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D. 办事效率较高,但决策封闭的特征更明显

9.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

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战后开放的商埠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12.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13.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以国内战争为表现形式、同时肩负着反侵略斗争的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北伐战争 ④抗日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4. 仔细观察图3所示邮票,判断它的发行日期最可能是( )

A. 1931年 B. 1936年

C. 1938年 D. 1946年

15. 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前为战略防御阶段。下列战役发生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是( )

①太原会战 ②百团大战

③徐州会战 ④枣宜会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17.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8. 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③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④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19.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给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革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出现

20.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22.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是( )

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

23.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之间爆发了内战。下列各项中,符合图4所示战役的是( )

A.刘少奇和邓小平指挥了这场战役

B.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至江淮流域

C.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人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C.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已被推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

25.英国学者彼得 沃森在《20世纪思想史》中对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曾有以下描述:(他们)最特别的观点要数改变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他们对红色感到忧心忡忡,因为他们认为,作为革命颜色的红色理应意味着变化,意味着进步用另外的话来讲,就是意味着走而不是站住。 文中他们体现出的特点有( )

①非理性 ②破坏性 ③进步性 ④崇拜性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

A. 社会制度不同B. 拥有的自治权不同

C. 经济政策不同D. 外交权利不同

27.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28.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下列事件体现了这一精神的是( )

①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迎接尼克松总统来访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29.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 )

①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 倡导求同存异,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 一国两制的设想和实施,开创了国际先例

④ 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艺术,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 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

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31.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中苏的盟友关系

C.发展中国家支持 D.中美关系正常化

3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 )

A.缔结军事同盟 B.坚持独立自主

C.结伴而不结盟 D.执行共同外交

33.读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之支持票数增长示意图(见图5),

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份量逐渐增强

C.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

34. 黑格尔说,欧洲人只要一提到希腊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家乡之感。这是因为( )

A.古希腊文化遗产保存完好无损

B.古希腊文化在文艺复兴中得到重生

C.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古希腊民主制度是西方代议制之母

35.下列改革措施中,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

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组建陪审法庭 D.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

36.伯利克里执政时代,下列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能够体现轮番而治原则的是( )

①十将军委员会 ②公民大会 ③五百人会议 ④陪审法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7.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38.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罗马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主要是指罗马法( )

A.摒弃了罗马的风俗与习惯 B.使罗马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C.服务于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D.以自然法则为理想和指导

39. 公元前5世纪是中华文明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 )

①中国的世官制逐渐向察举制过渡 ②中国确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③古罗马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 ④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

A.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40. 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第II 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三小题,其中41题17分,42题14分,43题9分,共40分)

41.(17分)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3分)

(4)请举一个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6分)

42. (14分)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五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 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

(2)分别指出图6、图7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分)

(3)材料三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4分)

(5)在材料五中,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 的用意是什么?请对上述祝词进行简要评价。并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4分)

43.(9分)2012年1月1日,中美建交即将迎来第33个周年。30多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对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发表声明说:我们一贯主张和平。我们主张在本国和国际上的自我克制。我们主张所有国家在推行政策时都不使用武力,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引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1943年,美国罗斯福指出: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引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 1949年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摆在美国面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承认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不要跟蒋介石政权切断关系。1950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引发美国方面的反应。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马上发表声明表示要干预朝鲜的内战。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中表示,台湾未来地位的确定要等到太平洋安全的恢复。杜鲁门这个声明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美国政府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标志。

陶文钊《美国要害中国吗》

材料四 时值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到来之际,美国前总统卡特公布了自己的日记。1978年8月23日的日记里,卡特记录了如下片段:目前存在的唯一障碍是如何在与中国和台湾的关系上取得平衡,既要与中国建交,又遵守我们对台湾人民的承诺。

材料五 2011年9月21日,美国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向台湾出售一批先进武器装备,即为台改装其现有F-16A/B战斗机,售台军用飞机零配件,并提供有关训练项目,总额达58.52亿美元。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已紧急召见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向美方提出强烈抗议。多年来,美方不顾其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联合公报中所作承诺,一再启动对台军售,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中美战略互信,对中美两国共同利益有百害而无一利。

新华网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什么?请根据材料说明原因。(2分)

(2)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2分)

(3)据材料三回答,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影响中美关系的内外因素是什么?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实质是什么? (3分)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

2012届高三十月阶段性检测历史参考答案(2011.10)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AABABCCDCACCBCBCADCB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BABCBAADDBCCCCBBDDA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三小题,其中41题17分,42题14分,43题9分,共40分)

41.(1) 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1分) 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1分)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3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分)

(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任答3点得3分)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2分)

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

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任答2点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42.(1) 《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回归。(2分)

(2) 图5: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图6: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2分)

(3)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1分)

(4)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分)

(5)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或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1分)

祝词所反映的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和国力增强反映了某些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但首要前提是要获得民族独立,否则前述要求都不可能真正实现,轶美驾欧也只能是一种幻想。(2分)问题: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1分)

43. (1)对日本侵华保持中立(或答不干涉、纵容等皆可)。(1分)原因是借口主张和平,自我克制,不使用武力和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1分)

(2)与中国联合结成同盟,树立中国的大国地位。(1分)中国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有利于美国(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减轻其压力)。(1分)

(3)问题:外部的苏联问题;内部的台湾问题。(2分)实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1分)

(4)台湾问题、国家利益、历史偏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地缘因素、国际政治环境等。(2分,任答4个得2分)

总结:高三历史上册10月月考调研检测卷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小编提醒同学们要重视月考试题,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孙泽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第2课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郭磊

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树全

粤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邵长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杜金鹏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世杰

与“厦门外国语学校12届高三历史上册10月月考调研检测卷”相关文章

热门学习指导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