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大宗)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小宗)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清****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中央地方
秦(1)皇帝制度(皇帝、虎符)
(2)中央机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景帝到武帝时削弱王国势力。
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元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
清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和很大限制。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3、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5、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精耕细作。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比较精美。
(2)主要成就:
冶金技术冶铜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西周晚期: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制瓷业发展过程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东汉:技术成熟,青瓷、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往国外;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
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镇,出现青花瓷;
明清: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丝织业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3、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西汉: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与住宅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唐代:规模扩大,但市坊仍然分开,仍有时间限制(唐后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机构,如经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市中外商云集。
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界限打破,时间也不再有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着名商帮
汉代: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都)
唐代:北方:长安、洛阳,南方:扬州、益州(成都)、外贸港口:广州
宋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杭州)
元:大都、杭州、泉州
明清:北京、南京、苏州、杭州
着名商帮:徽商、晋商(票号)
(3)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A、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C、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D、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及原因:见必修二P2324
(2)影响: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海禁政策: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来侵略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阻碍科技进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他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的国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着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着名观点。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收复新疆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人类的形成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七单元测评新课程自主学习与测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美国的诞生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