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末知识点讲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二历史期末知识点讲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期末知识点讲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1-18

中国古代是一个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期,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整理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请同学们掌握。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中考历史周年热点探析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希腊先哲精神的觉醒》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孙秀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钟永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丁文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周巧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雄图霸业:商鞅变法》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雷管斌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6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薛敏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明志

与“高二历史期末知识点讲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相关文章

热门学习指导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