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模拟备考真题
尽可能多的做练习题可以帮助同学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经过试题的练习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到更多,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提供了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模拟备考真题,欢迎大家阅读。
第Ⅰ卷 选择题 ( 每小题2分 共60分)
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C.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 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4.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中认为“ 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与此论断最相符的是江南地区的工场
A.出现了雇佣的生产关系 B.分工极为细密
C.雇主拥有雄厚的资金 D.原料特别充足
5.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6.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这主要包括 ①壮大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②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③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④传入了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和机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一直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8.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 ,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D.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9.1651年“王麻子”刀剪店 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表明
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政治运动波及到经济领域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10、“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1.“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这主要是由于
A.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B.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C.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进入又一个开放的新阶段,下列关于上海主动对外开放历程说法正确的是
A.1842年上海开辟成为通商口岸 B. 1984年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C. 1980年上海成为经济特区 D.2001年浦东实现开发开放
15. 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
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 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16. 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7.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中写道:“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下列属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因素的有①英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②圈地运动的开展③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④手工工场的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 )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9.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化”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2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电力时代,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按此理解,下列发明或创新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瓦特改良蒸汽机 ②史蒂芬孙研制出“旅行”号机车③迪塞尔发明柴油机④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英国和中国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22.针对罗斯福新政,美国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他们希望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该观点①看到了新政的本质②赞同社会改革③反映了社会底层的利益④期待社会公正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 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 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24.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25.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表明
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B. 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
C.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 D. 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
26.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并向西欧提供了大量贷款。但1948年以后,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转向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它们提供长期开发资金。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27.《华尔街日报》2011年8月的一篇文章指出,英国有25万人要等待18个星期以上才能得到治疗,而过去十年全国医疗系统的支出翻了一倍;2002年到2008年,法国和意大利的暴力犯罪,分别上升了近15%和38%;截至2011年6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9.9%,25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20.3%;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在工作年龄段人群里真正在工作的只有64%……下列评论,与材料意思一致的是
A.人民的生老病死都交给政府
B.欧洲非常富有,可以让公民用不着工作
C.必须改革老 式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
D.向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福利保障理念已深入人心
28.下列关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 B.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 D.模式4——欧洲联盟
29、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②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方化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④经济区域化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0.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大家高唱《快乐颂》曲调,歌词的意思其实是:‘永别了,不列颠!’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英国的资本主义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
B.大英的自由民主对抗纳粹的扩张主义
C.大英的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统一主义
D.英国文化优越感担心美国的霸权优势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31.(13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3分)
(2)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二的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6分)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4分)
32.(15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 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2分)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第一 次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4分)
33.(12分)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请依据以上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条件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12分)
高一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选C 考察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等考点的理解。殷墟是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作物生长的情况,判断C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因为是商朝历史,所以说明不了D项。
2.选D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形成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百家争鸣。
3. 选C 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题干中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比喻为哑铃,那么两头应该是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因为官营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家庭手工业则是分布广泛、人员众多,而民营手工业则受到官府的压制而属于哑铃的中间细长的部分,故选C。
4. 选A 考查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依据“明清”、“原始工业化”、“江南地区”等信息可以选出答案 为A。
5.选D 考查比较解析材料的能力。题中提供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王 朝的商业政策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即:在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同时政策逐渐放宽。那么,在各个选项中,能够反映历史动态变化、政府控制和政策放宽两方面特征的,只有D项。
6.选B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为近代经济结构的变迁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主要是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在列强的入侵下开始缓慢解体,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所以B项符合题意,①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中国原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覆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无关,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企业是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产生的。
7.选A 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状态。“曙光初现”指的是第一世界工业文明在中国仅仅是在东南沿海,并不普遍而且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限制;第三世界畜牧业经济还很原始落后;第二世界农耕经济还大量存在,故应排除②④。
8.选C 考查知识点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9.选D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20世纪50年代”以及“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可以判断材料考查的是三大改造,但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并不确定,通过材料可知原来的个体手工作坊变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
10、选B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倾错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B。A项错误,;C项错误,是超越而不是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项错误,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1.选D 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大跃进的理解,考察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大跃进,由此可知①错误,排除包含①的选项,其它选项都符合大跃进的实情,故正确的选项为D。
12. 选A 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
13. 选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故④错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改变了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14.选B 考查对外开放的知识。关键词为“主动开放”,排除A,上海不是经济特区,决定开发浦东是1990年,所以选B。
15. 选B 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不选A和D,C是现象,B是本质。
16.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的殖民扩张,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早期殖 民扩张,①②③④分别从手段、动力、方式和活动四个方面进行说明,都符 合史实
17.选A 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①项错误,应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②③④都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故选A。
18.选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考生在高考中必备的能力,通过对东西方航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经济,而哥伦布的航行虽然是封建王室的支持,但支撑其远航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19.选D 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关键词为“新航路”、“殖民扩张”、“全球化”,可知是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到进一步扩展到整体发展。
20.选A 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题干要求是“电力时代”, ①②是蒸汽时代。
21.选A 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后世界日益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工业革命发生的国家,一部分是落后的亚非拉地区,亚非拉地区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西方商品销售和原料的来源地,因此有了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说法。
22.选A 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3. 选D 考查苏联工业化知识点。苏联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不是在1932年,所以排除A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排斥市场调节的,所以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合,并且与材料内容无关。
24. 选C 考查苏联工业化的弊端与二战后苏联改革内容的联系。依据“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的解释可判断是中央集权与地方企业的关系。“都归国家所有”可看出是重视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25.选B 考查二张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从材料的时间和不同国家可以看出是在进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并以国家为主导,说明政府干预思想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是二战期间,两级格局即将被瓦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材料中没有貌合神离的表现。
26.选B 1944年成立的世界银行在二战后就开始支援欧洲的经济复兴,但1947年开始的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对象也是欧洲,这样,世界银行就开始抽身转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故B项正确。A项时间是1948年前,且世界银行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项错误。D项关贸总协定是关于国际贸易和关税问题的协定,与“长期贷款”无关,C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的国际经济组织。
27.选C 考查福利制度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21世纪以来的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改革。
28.选C 由模式一中“货币统一”可判断出是欧盟,故A错误;由模式二中“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可判断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B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模式三为亚太经合组织,故C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故D错误。
【举一反三】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相比的不同点
时间上,欧盟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成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性质上,欧盟既是政治组织也是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组织;欧盟的组织较为严密,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为松散。
29、选D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经济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全球化,因此②的表述不合史实;④的表述不合史实,综合分析得出①③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及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30.选C 考查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与苏联或纳粹或美国没有关系。题中的关键词建立一涵盖全欧的……。……有一个……议会,一支……军队,一种货币”。“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大家高唱《快乐颂》”。从中可知,是指欧盟;从材料中出现的一些词“阴谋”、“ 傀儡”、“ 抹布永别了,不列颠”等可以判断作者的基调是反对的。所以,选C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1.(13分)
【试题解析】此题结合中外贸易中商路的变化,把古代的丝绸之路与开辟新航路比较,把不同时期中国的对外经济的发展放在世界背景中考察,找出差距,认识新发展。(1)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作答。可以从北方丝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已经应用于航海,宋代造船技术发达、政府重视等方面去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的图片信息是新航路的开辟。从经济背景不同,影响不同,需要对比中去回答。(3)认识应立足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不同要求与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时期的丝绸之路繁荣与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和影响、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时期的一带一路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2) 抑商政策松动,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或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农耕经济发展(或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北方长期战乱,陆上丝路受阻。(3分,任答三点即可)
(2)经济背景:新航路的基础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丝绸之路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的结果。(2分)
影响:新航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丝路没有;新航路促进西欧原始积累,给亚非拉带来灾难,丝路双方受益;对于世界一体化来说,丝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隔绝状态,推动世界成为整体。(4分,答出两点就即可)
(3)古代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需求,为欧亚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欧亚空间的深度整合与合作,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丝绸之路 。(4分)
32.(15分)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中外经济模式或体制变化的内容。以不同时期英美经济模式的探讨和中国不同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突出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对比,必须抓着时间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3)是对中国经济体制形式变化及中国融入世界全球化的举措考查,凸显中国和平崛起的史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考点:工业革命、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加入世贸、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参考答案:
(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或自由、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自由资本主义)(1分);美国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分)。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引起的政治危机;借鉴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或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救危机),美国民主制度的(3分,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
(2)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2分)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2分)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4分,任答两方面就可以)
33.(12分)
【试题解析】
从知识上讲: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难点。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②民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④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此题重点考查一战 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素,除了表格中的内容之外,找出这一时期其它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开拓思路,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题型上讲:本题属于开放性小论文题,要求: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此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鉴于这个题较基础,又是重点知识,做一尝试
参考答案:
有利因素1:民族资本家的努力。说明:一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有利因素2: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说明: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 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不利因素1:国内政局动荡。说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不利因素2: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说明:近代中国,中国人民深受多重压迫,大多贫困,购买力弱。
相信大家在阅读了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模拟备考真题之后,一定要及时漏题追踪,做好笔记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开创外交新局面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2017: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7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
2017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重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17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解放战争(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要点解析2017:辛丑条约
2017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甲午战败的原因及影响(人教版)
人教版2017年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解析:辛亥革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资政新篇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越南战争》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课件2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美苏争霸》ppt课件2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ppt课件3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课件2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圣雄甘地》ppt课件2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ppt课件2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美苏争霸》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课件3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圣雄甘地》ppt课件1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ppt课件3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ppt课件2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ppt课件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ppt课件2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4《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