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人民版高一历史上册专题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知识点
人民版高一历史上册专题四一共包含三节课的内容,第一节的课题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面是人民版高一历史上册专题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知识点,一起来学习吧!
(一)学习要求
一、内容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二、史论共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基础知识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诞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到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人民政协一届全会:1949年9月,北平。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4、政治意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195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
一届人大:1954年9月,北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确立:1954年中国人民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召开,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概况: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关系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到1958年新疆、广西、宁夏也成立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参考资料
一、概念阐述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
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 1966—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及其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1966—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④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特点:
①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国
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及意义
(1)含义: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其含义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2)内容:
①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 ②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③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④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时间 地区
1945 内蒙古自治区
195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3)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二、史料解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材料一从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代表阶级利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经济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等方面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材料二从历史教训的角度分析了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材料三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江泽民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容、目的及实施的依据等方面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一叙述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材料二指出了该政策实施的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材料三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主要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三、难点辨析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1)原因:①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②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③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2)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5000万人口,4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3.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中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1)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两院制等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后又写入它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它们共同的政治准则。第二,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强大和经济富强而共同奋斗的合作关系。第三,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不搞政党竞争。第四,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①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民版高一历史上册专题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知识点就整理到这里了,如今硕果累累都是新中国建设的成就!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开创外交新局面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2017: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7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
2017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重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17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解放战争(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要点解析2017:辛丑条约
2017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甲午战败的原因及影响(人教版)
人教版2017年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解析:辛亥革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资政新篇
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ppt课件2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23课《改革开放》ppt课件1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5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ppt课件1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ppt课件1
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抗日战争的胜利》ppt课件1
2013华师大版第5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ppt课件2
2013华师大版第5册《红军长征》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5册《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ppt课件1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八单元《中国走向世界》ppt课件1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ppt课件1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ppt课件1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ppt课件
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5册《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ppt课件2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4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24课《一国两制》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25课《初登国际舞台》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5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ppt课件
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抗日战争的胜利》ppt课件2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八单元《中国走向世界》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26课《外交舞台的拓展》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ppt课件1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ppt课件
2013华师大版第6册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ppt课件